作家眼里的作家:

孟丝的散文田园       

王鼎钧

 

中国同音字多,听音生义,往往得到意外的启发。“孟丝”使我想到“梦思”,日有所思然后夜有所梦,夜有所梦而后又日有所思,写作正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由梦思联想到《语丝》(鲁迅主编的刊物),自然而然来到“梦丝”,诗和小说多半是一种白日梦,梦之于人犹丝之与□也。

“孟丝”这个笔名到处散播文艺气氛,她在台湾有些人缘,在美东有些善缘,两岸三地有些书缘。她是生在南京的江左美人,青年风华,中年风韵,多少佳话,而今脱离“妩媚”mengsi,未到“慈祥”,原籍徐州,气质渐渐露出北方人的敦厚。她是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心地光明,文笔优美,但情思含蓄,不尚玄想,风格在女作家中为少数。出国“误事”,一度中断写作。论者认为台湾在反共文学和现代文学之外(或之间)尚有“人文主义的文学”,孟丝女士可以在此一流派中定位。

孟丝长於小说散文,一向写小说多、写散文少,后来散文渐多,小说渐少。默察轨迹,可能因为现代小说崇尚“奇技淫巧”(周伶芬教授用语),现在小说创作的风潮大势,方法凌驾本体,形式决定内容,令人有“心为形役”之感,以致许多小说作家遁入散文。小说如闹市,散文如田园,小说如竞技,散文如独奏,小说如风霜,散文如微雨,小说如渔夫结网,散文如名士披发,各有所安亦各有所得。

最新出版的这本《漫游沧桑─名胜古迹背后故事》,也许正式宣告孟丝的散文时代。此书收集了作者三十篇游记,我有缘在全书出版之前读到部分篇章,诚如新州书友网的介绍,此书“记载的不仅是各地绮旎风光,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人世沧桑。书中作者所见的文物风光固然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风光背后往往牵扯出更动人心弦的凄美故事。这是本书和许多其他游记不同之处。”

应该补充,此书介绍的名胜古迹多在欧美异邦,它是孟丝“行万里路”的产物。一般来说,游历名胜古迹要熟悉历史文化背景,才在线条颜色的画意之外,感受到怀古咏史的诗情,否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不过一片荒凉而已。许多中国人游雅典罗马,总觉得如看风景画片,隔了一层,因为他只看见表面物体,没看到浸透了髹满了历史人生的膏油。孟丝的<漫游沧桑>在旅行文学中别开生面,它是真正的导游上品,对喜欢观光旅行的人有助益也有启示。

也许孟丝在小说和散文的两难之间下了最后的决心,可以预期,她的散文作品以后将源源而来,“外子”王士英教授业余长于摄影,图像语文,相互辉映,过去已有美满的合作,今后必定强化她的表现力,也增长读者的兴趣。今天,资深作家不骄不馁,“文路无尽誓愿行”我们必须热烈鼓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