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转帖]咏史:感事 董桥
    [COLOR=red]董桥先生的文章, 从来都是温文博雅, 今日见(咏史:感事), 读至” 路抄到「数百迂腐士,区区何足云?不知惜民力,才是大事情」不抄了,用虚线四点作结,原诗结尾二十句略去了。”不胜感慨. 惜乎不中秦皇帝….[/COLOR]


    咏史:感事

    2010年01月31日

    工尺谱不算,孙净那趟其实还给我带来充老著名的对联「十分泠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签条上写明「充和自存」。还有台静农先生写给充老的一幅墨梅,画好,字好,题诗更好。孙净也带来了沈从文先生写的章草条幅。沈先生写得密密麻麻的瘦长条幅是沈家书艺名品,一条写不完写成两条尤其稀罕,充老藏了几十年,没装裱。叶兆言写〈纪念沈从文〉说,文革前在江苏,老作家章品镇求沈先生写字,沈先生迟疑着答应了,说容他回房间再写。章先生以为是敷衍,没想到第二天沈先生竟然交卷了,几百字小楷抄了一大段文字:「一个人老是这么给人题词,非累死了不可」,叶先生说。我想沈先生写字写了几十年,习惯了,轻易写得出金贵的条幅,绝非敷衍。他写信也认真,抗战时期他写给施蛰存先生的长信归我珍存,小楷字字漂亮,一千多字的琐事琐感写得真切,文句也好,闲时捧读正好学造句。

    「充老」二字是余英时先生常用的称呼;沈从文笔下的张充和倒是「四小姐」了:「四小姐已过四川,字写好数件,过三两天下乡必找出寄来」,他信上告诉施先生说。充老似乎给施先生写了不少字,我家还珍藏一叶词笺,小工楷端秀得惊人,施先生致充老信上赞叹「连城之璧,灿我几席,感何可言」!上一辈人的翰墨因缘都雅致,即便交换一纸画片一枚文玩讲究的也是清淡脱俗的消息。龚定盦得叶小鸾眉子砚写一首词云:「天仙偶厌住琼楼,乞得人间一度游,被谁传下小银钩。烟澹澹,月柔柔,伴我熏香伴我修」。邓之诚骂他「语意呆滞,殊乏缠绵之意,辱此砚多矣!」高伯雨说骂得好。高先生说常熟吴逸香女史咏眉子砚的一套北曲才是风神绝世。我读了,真是句句可诵:「你看樱花开落几昏朝;又是寒食御风斜照。谁解道、升天成佛任逍遥,祗怜她、昙花幻影增悲悼。」龚定盦其实没那么弱,买了赵飞燕「緁伃妾赵」玉印写的四首诗写得极好,盖咏史也。

    沈从文这两条章草也是咏史之作,题为〈读秦本纪〉。《沈从文全集》第十五卷《诗歌》卷收了这首长诗,注文说:「本篇初稿作于一九七○年作者住湖北咸宁双溪时,标题为〈秦本纪〉,作者又附笔:『宜作《读秦本纪》』。」。可是,章草条幅第二条沈先生写的小跋却说〈读秦本纪〉作于一九七二年,说那时他住在丹江采石山孤村中。查沈从文生平简表,沈先生与夫人一九六九年相继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七○年在干校一边看菜园一边凭记忆增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七一年与夫人转迁鄂西丹江采石场,写作一组《拟咏怀诗》;七二年高血压回京就医,一边看病一边修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照这三年行止看,沈先生写〈读秦本纪〉未必是《全集》说的一九七○年,也未必是小跋说的一九七二年,很可能是一九七一那年在鄂西丹江采石场写的。写作年份容易记错,写作地点通常都不难记得:沈先生记得是丹江采石场孤村却记不准年份了。

    两条条幅第一条从开笔「战国当末季,兼并剧烈增」抄到「游媚公卿间,歌舞梁尘惊」。第二条起句接着抄「荆楚亦曼妙,宋玉早着文」,一路抄到「数百迂腐士,区区何足云?不知惜民力,才是大事情」不抄了,用虚线四点作结,原诗结尾二十句略去了。我核对过《全集》,「区区何足云」之后应是「兆民成饿殍,才是大事情。不知惜民力,却怕识字人」,沈先生也许记拧了。《全集》里还有沈先生写的一段后记批评一般旧记摘抄《史记》,顾此失彼,杜牧《阿房宫赋》更不济,只根据《阿房宫图》而作,笔下只顾描写唐代宫廷之俗气而不见秦代阿房之壮伟:「因试用五言诗加以概括,得一轮廓而已。惟轮廓似还分明。总计四百七十字。真一兄临死前信中说:『此诗甚好,但因此宜搁笔』。寄意深厚,语重心长,诚可念也」。修订稿应是七百一十字。真一是沈从文的姐夫田真逸,听说沈先生写韵文都爱请他过目。

    毕竟是文革时期,写〈读秦本纪〉这样的咏史长诗随时惹祸,难怪田真逸劝他搁笔,也难怪沈先生衷心感念,多年后抄录此诗不忍抄录全篇,反而在纸尾空白处另录〈过北海后感事〉:「依依宫墙柳,默默识废兴;不语明得失,摇落感秋深。日月转双丸,倏忽千万巡;盈亏寻常事,惊颷徒自惊」。另缀小跋云:「读秦本纪残稿作于七二年,时住丹江采石山孤村中。后作则当年秋深返北京后,经过北海后山,有所感而成。一则咏史,一则感事,相距二千余年,同书于一纸上,亦偶然耳。或以为有所托,实猜谜妄言,不足信也。上官碧年七十有八」。沈先生七十八那年是一九八○年,十月里他应邀去美国各地讲学,到了耶鲁住在充老家里,闲时写字,留了不少给充老,〈读秦本纪〉两幅长条就在里头。我拿去给裱褙店裱成两幅条幅,墙上一挂,隶意波磔,灵气氤氲,咏史感事汇为连城双璧,两千年时光瞬间倒流,既非偶然,竟有所托,是耶非耶?沈先生泉下有知自必莞尔。

    •      (董桥)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1/30/201335.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一千多字的琐事琐感写得真切,文句也好,闲时捧读正好学造句。”
      董桥如此散文大家仍不忘“学造句”令我折服。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859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