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280
    • 经验408
    • 文章90
    • 注册2006-09-26
    [原创]古色书香
                                            古色书香

                                          甘肃·陈思侠

       

    大约是画家兼作家黄永玉写的吧?有一年他回到故乡,走进了曾读书的小学教室,坐到了自己当年的座位上。恍惚间,听到了老师的点名:黄永玉。他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回答:到。

    这声回答,余音绕梁,情意绵长。

    我体味到这其中深意的时候,走出校门已经快20年时间了。20年间,教室里早读的朗朗书声,窗外钻天杨的飞絮,半截铁桶沉闷的上下课铃声,时时翔集在我的脑海里,翻涌起伏。少年时光中,那份纯真、天性、活泼,洒在了校园的角角落落里。一颗梦想的种子,也在此开始生根发芽。

    20年来,我也曾到过各级各类学校。近的玉门二中、酒泉中学,远的兰州大学、北京大学。而小学,我到过柳河乡中心小学,还采访过一名叫杨永环的老师,她曾经是感动酒泉的十大飞天骄子之一。这些校园里,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多该是知行者的雕像吧?他们的言行、追求,成了勉励一代代莘莘学子的箴言。但是稍有不同的就是,在酒泉,玉门二中和酒泉中学校园里,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物。这不仅说明了建校历史的久远,也散发着浓厚的文化传统气息。

    在一座校园里,书香与古色相依相存,另有一番醇厚的情趣和意味在。那是多么奇妙的事啊,一边是今天的追求和梦想,一边是丰富的精神积淀;一边是轻盈流动的时光,一边是凝重的文化载体。从读书到品读历史建筑,从手中课本到历史的现实,这些交相辉映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而是融入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识见,那是支撑每一个人行走的精神与灵魂。

    透过酒泉中学林荫大道的重重针叶松,雕梁画栋、梁柱疏朗、错落有致的褐红色古建筑,让你有了处身历史深处的幽静,也像翻开了一册檀香温润的书画。这让寻访者、求学者,多少生发了对民俗文化温暖的感受,那种色彩、造型,以至于被风雨侵蚀的山墙,被水泥抹去的明台青砖,都在讲述这块土地上的传说。这样的民间的叙事,就像兰草,像一枝沙枣花,密密匝匝地流荡开来,终于要让你的眼睛和心灵,沐浴在旧年时光的浪花上了。据说,酒泉中学建校之初是国民政府直属学校,是在1935年,由国民政府征用酒泉城西北隅的昭忠祠、三义庙、药王庙、钟楼寺以及穿插其间的徐、张、赵家大族的私人花园为校址的。而这些庙、林均是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兴建重建的。作为校舍,我就想到那些之乎者也、戴了黑色圆顶帽的学童;想到了一脸僵硬、一溜白须的老先生,手持戒尺,在噼啪作响的官学馆里行走。心里一蜇,就感到脊背发凉,那根戒尺,会不会打在自己的手心上?

      酒泉中学校园里共有古建筑5座。座落在校园中心大道一侧的三重楼阁,师生们习惯称小钟楼。到了今天,细心的人,会发现东北角的翘檐处,依旧挂有一节铁轨,想来是作为钟耳的。晨读、晚习间,“当当当”的钟声绵延回环,这一节铁轨那时间一定被反复敲打的呈亮,在晨昏闪烁着耀眼的银色光环。但是现在,已经锈蚀斑驳,怕已被走过的师生们遗忘了。这座传统的青石基础和木楼风格的建筑物,其实是原来建在酒泉城西角的玉皇阁,民国时期甘新公路通车时,位于选定线路内,遂将它迁入了酒泉中学。这座楼殿在不同的时期,据说曾被称之为“中正楼”或“忠字楼”。想来,一座建筑物,历尽人世的风云变化,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与披上那些华丽的政治外衣,是很有关联的。否则,也许遭遇的是一场毁灭性的劫难。而药王宫古建筑群,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药王宫旧在州东南,湫隘痹陋,康熙44年,移建于西北隅,雍正3年典科马麒等增修”。此外还有关帝庙,这应该也是承载了民俗活动的。以这些寺庙为中心,以佛事活动为主体,民间的技艺杂耍、民俗餐饮合集起来,大有“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舒”的热闹场面了。这该是古肃州春节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高潮。庙会最具有民间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综合性和普及性。一年一度的庙会起到的的作用,除了娱乐,大约重要的还有各类农用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交流。

    酒泉中学的前身之一,原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肃州师范分校,据说校长是由中央政治学校校长蒋介石担任的。上世纪50年代初,这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合并成为一所普通中学,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据一些老人回忆,1958年的夏天,师生们勤工俭学中,还改制了一台28匹马力的拖拉机。

    翘檐塔铃声声,雕梁画栋依旧。延续至今的酒泉中学在河西地区已经享有很高的盛名。数十年间,上课铃由悦耳的电铃声代替了沉闷的铁轨声,学生由庙、宫迁入平房再而迁入高楼;这所学校走出的学子,进入北大、清华名校的不少,漂洋过海跻身朝阳产业的也有。更多的则是通过学业的深造,回到故乡担起了造福桑梓的重任。2004年高考过后,我走进有恒巷,采访了一位由酒泉中学考入中国中医大学的女孩。与棚户区无二的有恒巷,大多是公房,一个小小的院子里,重重叠叠挤着4、5户人家。记得这个女孩的家,不足40个平方米,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间伙房。低矮、昏暗的屋子里,我站了很久,才适应了稀薄的光线。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母女相依为命。母亲每天早出晚归,靠卖冰棍维计生活,女孩每天爬在油腻腻的小餐桌上写作业。女孩告诉我,她报考医学院,就是要让像父亲一样病魔缠身的人,有健康的身体,有快乐的家庭。我的眼睛潮湿了。那一次采访过去了好几年,那个女孩的名字我已不记得了,但是那番话有时候就会想起来。

    也许还有古色沉郁的药王宫,给予了这个女孩悬壶济世的传统美德,熏陶了她的心灵和品行吧?她每天都会经过那里。在古建筑和新课本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她会不会冥冥中有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效社会的信念和执着呢?也许,酒泉中学的学子,都有过这份情怀吧?他们一生必不会忘却那一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韶华,那个林木蓊郁、幽静朴素、古色书香的校园。或许,这正是砺练了学风、校风的关节点。

    2010年初春,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影响,酒泉中学古建筑群除搬迁重建的三义殿外,其余建筑墙基、墙体、彩绘、木结构、屋顶瓦面均出现泛潮、泛碱、墙皮脱落、裂缝、朽蚀、缺失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由于在以往的维修中采用了一些现代材料和工艺,使古建筑原有风貌发生了改变。这些庙、殿现今为酒泉市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为了使古建筑群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经文物专家建议,市政府决定投资对其进行彻底的保护修缮。这次修缮,在彰显历史原貌、文化特色的同时,或许还有助于另一个思想体系的构建:承载传统,继往开来。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校园,求学者对于历史人文的感受,应该也是历久弥新的。就像我们保护敦煌的莫高窟一样,我们能够聆听到丰富的文化之声、进步之声与和谐之声。

    有古色的基础在,今天的书香里,酒泉中学会走的更加自信吧?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古色书香”,继往开来。
        在历史的氛围、传承中见作者拳拳之心!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补充一句,建议大家读读。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向陈思侠先生问好,久违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丝绸之路重镇,留给人幽古情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本写在黄沙古道的厚重之书,倾倒为书香沉醉的当代读书人。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我在文字里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校园,求学者对于历史人文的感受,应该也是历久弥新的。就像我们保护敦煌的莫高窟一样,我们能够聆听到丰富的文化之声、进步之声与和谐之声。”感动读书人珍惜历史文化的心怀。问好陈思侠!希望你多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280
                    • 经验408
                    • 文章90
                    • 注册2006-09-26
                    谢谢各位老师的指点!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