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1
    • 积分99360
    • 经验30537
    • 文章1342
    • 注册2009-04-11
    在凭票穿衣吃饭的日子里
    在憑票穿衣吃飯的日子裏

    樹   立

      每年的十二月,家家戶戶必辦的一件大事

    自從1956年起,中國大陸就實施了糧食統購統銷、居民食糧定量配給制度。接著,又出臺了棉布、食油、肉、糖等基本生活食用品的定量供應。後來,連做飯用的柴薪煤炭、洗衣服的肥皂也都納入配給範圍。至此,中國人就過起連續幾十年憑票穿衣吃飯的日子了。

    在我的記憶中,當時每到一年的十二月份,家家戶戶都沒有例外的要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拿出登記了一家大小人口資料的戶口簿,到指定的部門排隊領取下一年的生活物品定量供應票證。這些票證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其中有購糧證、布票、糖票、魚票、肉票、柴票、煤票、肥皂票等等。除購糧證是一個小本子外,其餘各種票證外表看來有如貼在火柴盒上的印花,但比它小些。這些票證雖然紙質十分低劣,印刷也很粗糙,但身份卻是很高,人人得靠它過活。

    就全國而論,不同城市的居民,他們從票證得到的物品並不一樣,一般是大、中城市供應的物品比小城市要多一些,小城市的供應又比城鎮多一些。拿當年的廣州來說,每一個市民得到的票證,按月計可以購買的物品,是幾公斤至十幾公斤的大米 (取決於年齡、性別和工種而定額高低不一)、500克的肉、250克食油、250克食糖和一元幾角錢的魚,還有一塊體積大約是12(長)×7(寬)×4(厚)釐米大小的肥皂。柴薪和煤炭是按每一個家庭人口的多少配給的,3~4口之家給買幾十公斤的煤炭和5公斤供你點燃煤爐的柴枝。此外,是一年一人發給剛夠做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的布票。
       
    産婦在孩子呱呱落地之後,憑醫生開給的出生證可以得到另外一些票證,給購買幾斤雞蛋、肉品、食糖和草紙什麽的。某些病人在取得醫生的疾病診斷證明以後,可以購買少許的食糖、肉品,或被允許訂一份每日約250毫升的牛奶,訂期一至幾個月不定。

    收到國外匯款的華僑、港澳同胞的家屬,外幣給銀行扣下來,只發給你人民幣,但可以領到一種特殊商品購物證。所謂的特殊商品現在看起來一點也不特殊,不外是米、面、糖、油、餅食、糖果、奶粉、水果、棉織品、香皂一類的日常食用品。當時人稱這類票證爲“僑匯證”。按照規定:“僑匯證”只能在專門設立的“華僑特種商品供應商店”才能買到物品。
     
    “糖豆幹部”與“肉蛋幹部”的來由

    還有一類很特殊的票證是發給某些幹部的。比如,達到一定級別的人,政府會按月發給可以額外購買一些肉、豆、糖、香煙和其他物品的票證。在所說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以北京市來說,凡是行政職務達到十七級的幹部,每月可以領到買一斤豆子和一斤食糖的票證;達到十三級的幹部,除了以上份量的糖和豆外,還供應二斤肉和二斤雞蛋;如果官階達到九級的,供應的肉每月就給加到四斤。當然,官階更高的幹部,他們得到的豆子、食糖和肉蛋自然會更多了。北京老百姓當時把額外配給有糖豆或肉蛋的幹部戲稱爲“糖豆幹部”和“肉蛋幹部”。在當時的京城,當你知道某一幹部是有糖豆配給的,不必問他 (她) 的級別,就知道此人只是個十七級到十四級的不大官兒;兼有肉蛋配給的,必是十三級以上的大點官兒無疑了。

    在食物匱乏年代,級別較高的幹部,除了獲得以上說的某些物品供應外,每個月還會得到若干張很特殊的“用餐票證”。持有這種票證的人,可以到一些專門爲之設立的酒店、賓館或內部食堂就餐。當然,享用這種特殊的餐飲也要付錢,不過首先得有票,沒有票就進不了那酒店的大門。

          讓城裏人吃上飯和肉的農民,卻領不到自已應有的一份票證

    按照規定,票證只發給有城鎮戶口的居民,暫住在城市的流動人口和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是沒有資格獲得這些票證的。關於不給農民發票證這事兒,因屬國家大事,其原因不得而知。有次下鄉,和貧下中農三同 (同吃、同住、同勞動之謂) 的時候、他們與我談到上頭這個不發證給農民的做法,都憤憤不平, 說:“我們種田養豬,讓你們城裏人吃飯吃肉,倒領不到自已應得的一份!還說什麽大家都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難道你們是真正的龍子龍孫?俺農民都是姓賈 (假) 的?是劉備 (劉玄德) 的假兒子劉封 ?”農民這氣憤、挖苦和帶有詼諧的話,令人哭笑不得,話雖然是對著我說的,但我知道他們罵的不是我,而是在發泄對不給他們發證的決策者的不滿。

    有了票證,不等於生活無憂

    按照規定,人們持有的票證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到指定的商店裏購買物品。所發的票證都是 “遺失不補”;有的票證且是“過期無效”。如廣州市限定在上旬、中旬與下旬使用的魚票,每張票的有效期限只有短短的十日,過了日子就變成廢紙;肉票、糖票和肥皂票則過了月份就買不到東西。所以當年老百姓對這些發到自己手裏、賴以生活的票證,不但都要捧爲至寶,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
    而且還要時刻記住每一張票子的使用期限,大意不得。

    是的,那年頭,對於廣大的平民百姓來說,票證確實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票證和每一人的生活是捆縛得緊緊的。有了票證才能生活。當時就有人比喻說:沒了這些票證,即使你是一個沒人追捕的逃犯,也難以生存下去。

    衆所周知,“大躍進”後那三幾年的中國大陸,物質缺乏的現像是非常嚴重的。群衆手裏雖然有了各種票證,但並非就此能夠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因爲有了票證還得有錢,就是票證和錢兩樣都有了,也不一定能夠順利地買到配給的物品。因爲市上供應的幾件物品,除了每人這定量的米糧保證可以買到手外,其餘的常常缺貨,不是沒有這一種,就是沒有那一種。而到了有物品供應的時候,還得這時你恰好有空暇和有力氣去排隊。因此許多老百姓常常由於幾張票證 (尤其是幾張即將到期的票證) 買不到東西,而在街上東奔西跑,四處尋覓,弄得精疲力竭,受盡了折磨。尤其惱人的,是這樣的遭遇不是只偶然碰上一回兩次,而是日日、月月、幾十年連續不斷地緊跟著你,一定要你應對承受。人們長年累月爲生活奔波而受到的種種委屈、冷漠與不公平的對待,又無處訴說,無由渲泄,也沒人給予一點半滴的慰藉。這樣的日子委實太苦,許多人感到做人真累、真艱難;感到做人並不幸福。此中的苦楚,沒有“親歷其境”,的人,是難以體會到的。

    糧店供應的配給米,幾十年都同是一個面孔──一種品質很差的三級米,煮出來的飯味同嚼蠟。到單位食堂打的飯,更是用四級的米做的,質地愈差。據米業老行尊透露,這種三級米、四級米大多是在米倉裏存放多年的陳舊老米,早就沒了米香味。是“深挖洞、廣積糧”的産品,它離發黴變質只有一步之遙。”

    群衆想吃好點的米,只有等到國慶或是過年,才賣給你幾斤。這時,糧店就在店前貼出告示,叫人在規定的日期內前來購買。此類告示的末尾,往往還會加上“賣完爲止”這四個字。
    各家各戶的百姓看完了這樣的文告,心情基本都是一個樣:既歡喜,又擔心。歡喜的是眼看就有幾斤好米吃了,擔心的是如果遲來了就不一定能買到這好米。於是,天還沒亮,大家就早早起床,拖兒帶女趕到糧店店前排起隊來。

    我記得有一次是某年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的時候,糧店貼出的告示說是今年過節每個人除供應五斤好米外,還給買一兩香油 (芝麻油)。同樣,告示末尾他們並沒忘記寫上“賣完爲止”這句話。因爲有了這五斤好米和50克的香油,大家這吋時歡樂和擔心的心情都升了級,許多人家,除了上班的人該上班外,家中的男女老幼,都是齊齊出動,趕到糧店排隊 (因爲這個隊一排就要好幾個小時,所以一家人出來輪流代換排隊很重要的)。因此,當天還沒全亮、糧店的那兩扇木門還緊緊地關閉著的時候,店前這片不是很大的場地已成了個熱鬧的墟市了,到處都是人。至於那些該上班沒來排隊的人,雖然这时他們的身子是在辦公室裏,但許多人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心里尽记挂着家人在排队买米买油的事,無心工作。下班回到家裏急看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問老婆或孩子:“東西買到了沒有?”

    幾斤好點的米和50克的香油,竟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把這麽多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召喚到這小小的糧店門前來。許多人都爲它牽腸挂肚,廢寢忘餐,受盡了折騰。這是在講說《天方夜譚》裏的故事吧?不!我說的都是那個令人困惑和無奈的年代的真人真事。那個年代離現在並不遙遠,許多人還都活著。

    廣州市限定在每個月的上旬、中旬或下旬之內使用的魚票,店子裏往往是無魚可買的。用來點燃煤爐的這幾斤木柴也是一樣,柴店裏很少有貨供應。大家知道,生爐子的頭一道頂頂重要工序,就是爐子要先用木柴點燃了,再放上煤球,等到煤球燒紅了才能做飯,試問如果沒了這引煤生火的木柴,煤球怎能燒紅?所以身居寸草不生的城市人,對這幾斤配給的柴枝格外看重,沒了供應就做不成飯。

    每月一個人給買的那塊不是很大的肥皂也常常缺貨,尤其是住在郊區的市民,老是買不到肥皂。這裏的店子並不是天天有肥皂賣,有貨來到的時候一下子就賣完了。可是人們的衣服得換洗,手髒了得洗手,還要沖涼、洗頭,有嬰孩的還得洗尿布,這塊肥皂實在不能沒有。我記得那時市上供應的是幾十年一貫制的“電車”牌肥皂,因此當店子來了肥皂的時候,大家都奔相走告,說“電車”來了,“電車”來了。當做一件喜事。

    此外,就是上廁的手紙也很缺,有時根本就買不到。須知那時女人要等到生孩子的時候才有幾斤馬糞紙一類的草紙供應,你上茅房沒手紙算什麽困難?那麽,這個時候,人們究竟是怎樣如廁呢?像這種涉及個人“隱私”的事,一家一戶去問那是行不通的、也不會有結果的。最簡便的方法是只要你有時間又不怕麻煩,走幾趟公共廁所,望望廁所裏的廁池,就“真相大白”了。原來很多人都是用沾滿了油墨的舊書報擦屁股的;也有人是拿孩子用過的舊練習本子解決問題的。真正用手紙的人很少很少。住在郊區的人,更是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古訓,就地取材,用小樹枝或大點的樹葉子來代替手紙;種有甘蔗、水稻的地方,那些帶皮的蔗渣和稻草這時也派上了用場。最不可思議的,竟有個別的人是用廢棄在路邊的碎磚頭、破瓦片來做這件事,這些人也不怕此類東西異常粗糙,而且大多帶有鋒利如刀的邊角,萬一“操作”不當,就是在屁股上“開刀”,真是有點“膽大妄爲”了。1974年我去北京,看到市面上有一卷卷的廁紙賣,真是久旱遇甘霖,大喜過望,馬上掏錢買了10卷。不過這能解決問題嗎?再多一倍兩倍的手紙,也有用完的時候啊!用完了不是還得使回孩子的練習本子和舊報紙?

    物質緊缺,“人龍”成了獨特的街景

    因此,當市民們得知某某商店可能有緊缺的生活物品供應 (尤其是可以免證的商品供應) 的時候,這消息就會不脛而走、迅速地傳開了。這時,飽受物質缺乏之苦的群衆都把這類消息當做一種特大的喜訊,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在這些店子的前面排起長長的隊伍。群衆把這樣的等候購物的長長隊伍稱爲“人龍”。其時在各地城鎮的街道上,出現的“人龍”往往不是一條兩條,而是許多許多條。“人龍”成了當時中國大陸常見的獨特街景之一。

    物質緊缺,人們饑不擇食,看到哪里有人排隊,通常是不先問賣什麽東西就趕緊排上了,以免失去機會。有一位朋友告訴我,那年他的六十多歲岳母從鄉下來廣州他家幫看小孩,一天在馬路上看到有人排隊,也慌慌張張地跟著排上了,等排到了前頭,方知大家是在領取剃頭 (理髮) 的號牌子。

    糧食成爲各種供應物品中的至尊

    在各種定量配給的生活物品之中,這時糧食被人們認爲是最最重要的。在經濟困難年代,一切食物和用物都缺,但大家心裏都明白,缺少用物是不會馬上死人的,如缺少食物,就生命難保。而食物之中,一段時間缺少魚、肉和油脂,尚可忍耐;缺少糧食,生命即到了盡頭。所以百姓過日子不能沒有糧食,在這個時候更特別珍惜糧食。

    從糧食實施定量配給這個時候起,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從此以後要管好自己的肚子了,只能照著分配給你的這個份量吃飯,早餐用糧多少,中餐和晚餐又是多少,都得有個限量。對糧食不能是“斤斤計較”,而是應該“兩兩計較”了。當時,“兩兩計較”無形中成了群衆省吃儉用糧食的常用口頭語。政府印發的糧票也顯示同樣在倡導“兩兩計較”:糧票的票面定額就有一兩,甚至少到五錢 (半兩) 的。

    筆者記得自己當年口糧的配給定量是29市斤,這標準看來不算低了,但分攤到一個月的每一天,還是不足一斤。所以我給自己規定早飯只能吃二兩,留下七兩半在中午和晚餐吃。而實際上如果按照我這一米七幾的個頭,不怕讀者諸君見笑,在那缺油少肉的日子裏,一餐飯是可以吃下一斤米做的飯的。所以那時這日不足斤的口糧,真的把我餓壞了。尤其是這二兩糧做的早飯,到不了九點多十點,早已饑腸轆轆,周身乏力,工作難以爲繼。

    糧食緊張年代,每一個家庭主婦,擔負著一家幾口的飯食,責任重大,更要細心管好家中的米缸子,三天兩次查看這個月還有多少天?還有多少定量配給的糧食可買?看“米”做飯,切實做到計劃用糧。在糧食實施嚴格管制的情況下,你想多吃但無處購買。寅吃卯糧,也就是吃過了頭,一家人月底是要挨餓的。

    那時廣大群衆愛惜糧食的意識都非常高。在公共場所,隨意浪費糧食的現像是很罕見的。人們外出在飯店裏買飯吃,個個都是量入爲出、精打細算。碗裏剩飯、隨便倒掉飯菜的事是絕無僅有的。
                   
    糧食緊缺,家中來了客人怎麽辦?

    每個人的的米糧就這麽多,家中來了親戚朋友,留不留飯?如果來的客人是城裏人,他們都有自己的一份口糧,住幾天後通常會給你留下幾斤糧票。最叫人害怕的是來了農村無糧票的親戚,如果一住又是半個月一個月,問題就大了。得想辦法。
    由於家中米糧有限,這時煮飯不能加米、也無米可加。通常的做法是加多些水,把它煮成爛飯。因爲爛飯能多吸住些水份,讓飯粒的體積脹大,做出來的飯在量上就比較多。或者乾脆就把爛飯改成稀飯,大家將就著吃。你這樣做,明白事理的親戚是會理解和見諒的。我的幾位同事和鄰居,因爲鄉下常有人來,他們就是用這個辦法處理類似問題的。

    無戶口無票證的“黑人”、“黑戶”,生活最艱難

    來了農村的親友,會造成家中糧食供應困難,但無論如何,這種困難通常都是暫時的,因爲來客一般是不會一年半載長住下來的。最可怕的是家中有了沒戶口、而永遠“長住”下来的人。這樣的人不但沒有糧食供應,也領不到其他各種生活物品票證。在當年的廣州,人稱這類人爲“黑人,”又因爲他沒有戶口,叫他“黑戶。”
    當時廣州就有許多“黑人”、“黑戶”。我的一位姓劉朋友,由於他和位農村婦女結了婚,婚后妻子来廣州居住,老劉家中自此有了長住的“黑人”、“黑戶”的人。
    同是中國人,但因爲她是農民,她住到自已國家的城市裏來,卻得不到城裏人同樣的待遇,隨即成了沒有糧食和一切生活物品供應的“黑人”、“黑戶。”
    從她到廣州居住的第一天起,老劉就只好將自己一個人的那份供應拿來養活兩個人。第二年,他們的小寶寶出生了,在別的人家,算是一件喜事,在他卻像遭遇了一場不幸:家中又添了個“黑人”、“黑戶。”老劉的那份口糧,這時要養活三個人了!多沉重的担负!多艱難的生活!
                      

    出門千萬記得帶糧票

    在糧食實施定量配給年代,中國人如果在自己在家裏做飯吃,就憑發給的糧食購買證到指定的糧店買糧食;如果外出辦事,就憑這個購買證領取糧票,在外面買飯或到住宿單位的食堂買餐券搭食。

    糧票分縣票、市票、省票和國票幾種。前三種票只在限定的縣、市、省內流通;過縣、過市和過省無效。國票則可在全國任何地方使用。那時,每個中國人凡是因事外出,不能在家裏吃飯,就得帶糧票。身上沒有糧票就得餓肚子,誰也幫不了你。因爲凡屬於糧食的食物,諸如一碗面,一碗米飯,一個窩窩頭,以至一片麵包,一塊餅乾,沒有糧票是買不到的。筆者當年因工作關係常有出差,碰到這樣的尷尬事可多啦!

    有一次是1984年是從廣州出差去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我在一個飯鋪裏吃了三兩米飯,飯後我拿出身上僅有的一張十市斤全國糧票,讓掌櫃找贖,他找回來的九斤七兩糧票竟然全部是呼市的。我一看不妙,就說:“我給的是十斤的國票,你起碼得給我找回一些國票吧!”只見他隨即將櫃檯裝著錢票的抽屜拉出來,用手翻動著抽屜裏的一堆花花綠綠糧票,嬉皮笑脸對着我說:“你看看,騾子都不見有,還想騎馬(起碼)哩!”意思就是沒有全國糧票可以找贖。這下子可把我弄苦了,身上沒了全國糧票,離開了這塞外之地就沒飯吃了,這可是件大事!後來虧得當地朋友的幫助,換來幾斤全國糧票,才順利回到廣州,算是有驚無險。

    另一次大概是八十年代的前期吧,我出差去北京,住在一個單位的招待所裏,就用糧票和錢買了所裏食堂的飯票,每餐憑票吃飯。有一天外出回來晚了,食堂開飯時間已過,無飯可吃。只好到街頭找買點吃的,但我這次出差帶的糧票已經買了食堂的飯票,全身的衣袋都抄了,半兩糧票也沒剩。問過幾家店子,可否多付些錢賣兩個饅頭給我?但這幾位店主原則性都很強,強調錢是錢,糧票是糧票,錢不能代替糧票。結果當然交易不成功,眼看就要餓著肚子過夜了。不過天還是沒有絕人之路,幸虧這北京是首都,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早已取銷了“肉禁” (当地人買肉不用票,外地人也一样对待) 的規定,街上這時恰好有人推來一輛小車子在賣扒雞,我就買了只不用糧票的小扒雞當晚飯吃了。這小扒雞名副其實,就是小,比拳頭大不了多少,不能吃飽,好在它很鹹,逼著我必須喝下幾碗水解渴,喝完了水,我這個胃也就給撐大了,有了“吃飽了”的感覺,也就把當晚還沒有半粒米落肚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倒在床上一覺睡到天亮。










    [ 这个贴子最后由树立在5/8/2009 10:47:42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读过先生的文章,才觉得我的名字该叫"票证".那年有上下俩半年。"票证时代"大概比十年长。

      第二年,党完成了“一元化”,念书人不敢说话。

      回忆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谢先生的生动翔实好文章。
      [ 这个贴子最后由心之初在5/8/2009 12:58:31 PM编辑过 ]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78
        • 经验30899
        • 文章5766
        • 注册2009-02-11
        辛酸的事給風趣的文筆寫活了﹗

        文章看到最後不禁啞然一笑。笑中帶苦澀﹑帶無奈﹑帶開懷。

        兩點感受很深﹕
        1﹑我也是無數次人龍裡的一員。有時候一張小凳甚至一塊磚頭就堂皇地代表了我﹐小凳是我﹐我是磚頭。
        2﹑ “糖豆幹部” ﹑“肉蛋幹部” ﹐當年吃一點﹔貪污幹部﹑受賄幹
        部現在是大把地拿。

        列寧同志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該不該忘記票證﹖這種年代背叛了好﹖﹗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每读树立的文章总有种种共鸣,因为这些票证就围绕在自己的身边,紧跟着自己的成长,不能忘怀。票证,那粗糙的票证,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人们赖以为生的金纸片!一旦那剪下来指甲大的纸片丢了,分分钟无柴烧,无饭食。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也不少见,我的妹妹就丢过票证,哭过许多。少时我比较懂事,所以父母买东西多差遣我去,卖猪肉买鱼排队的先是妹妹出阵,排头更,快天亮就是我出场,又拥又挤,还得少心票证和银纸,那段生活以刻印在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树立把我心底的故事也勾起来了。生活难忘,票证也难忘。
          谢谢树立先生详尽的“票证”一页!真好!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呵呵,“红”缨枪兮“心”之初。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我也是在票证的年代中长大的。记得除了面票,米票,还有粗粮票。还有布票,棉花票。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那是奢侈品,不是每家都有。还有一种票,我们叫“工业券”,买收音机什么的电器用品要用它。除了这些,每家还有一个副食本。每月的油,肉要记本。还有几两麻酱,几两粉丝。过年有每人半斤花生瓜子。我还记得排大队用本买一斤排骨的事情。
                如今的物质丰富。几乎忘了那些年的事情。这篇文章,写得如此详尽,如此真实。勾起了回忆。它,写出了当年百姓的柴米油盐的艰难,也记载了一页真实的历史。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690
                    • 经验299
                    • 文章44
                    • 注册2009-05-14
                    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再回首时,苦中倒也微微泛出一丝暖,令人感念
                    博客  http://fengxiao.blshe.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