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50
    • 经验126
    • 文章5
    • 注册2009-01-08
    [诗歌、诗评]转帖:江云帆“论汶川诗歌”现象(上)
                                  论“汶川诗歌”现象(上)  

                                       江云帆
      

                                 空前绝后的情感喷发

      2008年对于中国当代诗坛,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被压在废墟瓦砾中!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政治的透明,这场震级高于唐山地震的灾难,被各种媒体快捷而客观地报道,惨烈的灾情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灵,举国上下在迅速救助灾区的同时,于痛惜和忧伤中掀起一场空前绝后的诗歌浪潮,一时间,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被诗歌的洪流所淹没。
      这种现象史无前例。以往如唐山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由于当时左倾政治干扰和社会环境的自闭落后,没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救援,更没有出现如此声势浩大的诗歌热潮。而这次完全不同,公众除了对灾区进行了大量的物质援救,还在极短的时间里,以诗歌的形式痛悼数以万计的死难同胞,表达发自肺腑的悲悯之情和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大众受创的心灵进行了及时的精神抚慰。
      诗歌在全国各地的赈灾活动中成为热点,前所未有地激起民众强烈的共鸣;《诗刊》、《星星》等专业诗刊纷纷刊出“汶川诗歌”专号;平时没有诗歌版面的各报刊杂志,几乎都在一夜之间辟出“汶川诗歌”专栏,发表专业和非专业诗人的悼念诗歌;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一本本纪念诗集,如《我们和汶川在一起》、《汶川诗抄》、《汶川大地震诗歌》等等。在民族的巨大灾难面前,诗歌以其语言短小精练、节奏明快和长于抒情的特点,记录和表现了人性大爱的光芒,承载和寄托了全国民众汹涌激荡的强烈情感,形成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岩浆”喷射,就像当年的《天安门诗抄》一样必将被载入史册。
      当年的《天安门诗抄》,是由于1976年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地震”引发的,百万民众在天安门广场用诗歌深切哀悼伟人周恩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思;而比天安门诗歌现象要大千百倍的“汶川诗歌”现象,则是广大诗作者面对断垣残壁瓦砾成堆的废墟,面对数以万计骤然消失的活生生的同胞,用詩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哀思,表达对营救者和人间温情的礼赞,激励生存的意志和对未来的信念……在短暂的一个月里,诞生了数以亿计的“汶川诗歌”,诗评家们把它定义为“汶川诗歌”现象。
      林语堂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众所周知,“汶川诗歌”之前的中国当代诗坛萧条冷寂,突如其来的灾难却使诗歌成为抒发情感寄托哀思的必然方式,其内在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在物质至上的浮躁时代里,大地震瞬间造成的物质毁灭震撼着全民的心灵,在那段时间里,诗歌救助了大众受伤的心灵和失衡的灵魂,使大众汹涌如潮的悲情有了出口。在信奉宗教的国家,人们在遭遇灾难后,首先想到的是去教堂,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中国的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遇到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在惶恐和茫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用诗歌来宣泄情感。从深层意义上来看,诗歌的确对于国人具有宗教般的作用。
      “诗言情,诗言志”。“诗言情”对于很多诗人,抒发的往往是“小我”情怀,是个人的浅吟低唱;“诗言志”对于很多诗人,抒发的往往是一己之理想或抱负,是个人的凌云壮志。而这次伴随着5•12汶川大地震的爆发,海内外华人都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广大诗作者用诗歌抒发了心中的“大我”情怀,表达了对民族、社会和未来的意志与信念。
      “汶川诗歌”作为抚慰大众心灵的精神载体,无论是讴歌爱的力量和善的崇高,还是赞美人的价值和尊严,大多数诗歌都是直抒胸臆,催人泪下。在铺天盖地的哀悼诗歌中,很多人记住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诗的字字句句都像是流淌的泪水,在读者的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
      这首诗很快被多家报刊转载,但关于它的名誉权之争也引人注目。辽宁、天津和广东等地有好几个人说这首诗是他们写的,但多数媒体倾向于是山东的作者苏善生,据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面对电视屏幕上一只伸出废墟的孩子的手,在悲伤中仅用了十分钟时间,把三年前写给患绝症女友的诗《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改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并发表在网络上。也许,这首诗刚发在网上时不完全是现在的样子,其他人可能不同程度地对它进行了修改,使它比原来更加完善,所以当它在媒体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时,就导致了名誉权之争!
      在那段时间里,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个无名作者,用诗表达他们的真挚情感。下面这首《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也感人至深。形象性作为诗歌的重要特征,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天堂”、“星星”、“泪光”、“鸟语花香”等的运用,使此诗可视、可感:
      ……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
      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老师说那边再没有鸟语花香,
      所以我恋恋不舍回头张望,
      绿水青山却是一片苍凉。
      ……
      面对灾难后大量的罹难者和失踪人员,王平久的诗歌《生死不离》抒发了对地震灾区失散亲人的强烈牵挂之情,这首深情忧伤的诗,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是因为它让人们感受到爱和信念的力量: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这首诗运用了排比段结构,抒情主体“我”反复咏叹地表达情感。“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表现“你”和“我”血脉相连,“你”在废墟下的呼喊牵动着“我”的心。“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这一句在诗中重复三次,表现了生命至上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心,表现了全体民众在灾难面前休戚与共的精神。
      在沉痛的国殇面前,专业诗人们以敏感的天性和诗人的责任,纷纷拿起笔来抚慰大众和自己疼痛的心灵,如李瑛、梁平、徐敬亚、王小妮、王家新、赵丽宏、张学梦、韩静霆、李少君、西川、伊沙、东荡子、朵鱼、洪烛、沈浩波、桑克、北野、南鸥、海啸、徐江、黄礼孩、黄亚洲、刘立云、查干、林雪、荣荣、祁人等等诸多诗人的佳作。这些诗风不同的老中青诗人,诗艺技巧和语言功力显而易见,他们善用比喻或象征、拟人或通感、意象叠加、时空交叉……他们以最快速度创作出一批悼念诗歌。梁平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深夜,流泪写下130多行的诗歌《默哀:为汶川大地震罹难的生命》,他在诗中写道:“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共和国/应该为那些罹难的生命,下半旗致哀”,显示了诗人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徐敬亚在《第一次,我失去愤怒》中写道:
      比大更大,比快更快
      比藏起血衣的屠夫更猛地抽出刀子
      尸体来不及倒,血来不及流
      推倒全部积木
      凶手像一阵风,与作案同时离去
      诗人用一连串快节奏的诗句,来控诉地震这一“凶手”。接着诗人运用冷峻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心情:“我第一次比愤怒还要悲伤/我亲手敲碎过的鸡蛋,全部一一重新破裂/我的嫩黄与乳白流遍了大地”……最后诗人悲愤地写道:
      我要扬起风沙,迷住我的双眼
      我要率领上帝与魔鬼同时哭泣
      长跪喘息的大地,我用叩头的方式
      按住
      正在翻身的怪兽
      伊沙在《天府之殇》中痛切无比地抒写道:
      ……
      那是全宇宙的虎豹豺狼集体出动
      对中国人所发动的一场突然袭击
      剖我腹取我心还要掏出肠子肚子
      并把它们堆砌在荒凉的外星表面
      “新莽汉”代表诗人尹沙是四川人,他的诗风独特而鲜活,形容家乡“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李白和苏轼比邻相望/杜甫也赶来盖间草房”,“毛竹是它的风骨/毛笔是它的灵魂。”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自豪地赞美了人间天堂般的家乡,诗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诗人描画了对这场惊心动魄的大灾难的感受,诗的意象新颖,饱含着强烈的情感。
      李少君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
      抑郁症的原因是痛苦
      心被挖了一块,痛楚就会遍及全身
      一个小小裂缝,就会撕裂整个全部
      我原本以为自己了解何谓痛苦
      现在我才终于知道
      最强烈的痛苦是凹陷型的
      它将一切吸入进去,狠狠噬咬
      撕成碎片,化为虚无
      ……
      诗人用“抑郁症”这一意象,来表达那段时间许多人的精神状态,但我感到不是很贴切,除了上述这一节较可读外,整首诗阅读效果一般。
      广大诗作者遍布天南地北各行各业,有身在灾区冒着生命危险的志愿者,有面对电视屏幕泣不成声的大学生,有坐在办公桌前心情沉重的公职人员,有刚刚下班脸色憔悴的工厂女工,有身在灾区日夜救援的军人……“汶川诗歌”现象是正是由成千上万“草根诗人”和专业诗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打破了多年来中国诗坛萧条冷寂的格局。在那段时间里诗坛空前火爆,举国上下万众激情参与和关注,诗歌成了大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所谓“草根诗人”们的诗作以其感情的浓烈和语言的朴素真挚,在网络和报刊等媒体上广为流传;而专业诗人们的悼念诗歌却鲜为人知,尽管他们诗的语言功底好,诗歌技巧多,但不如“草根诗人”的诗作感人。他们的诗作感情不够浓郁,有许多诗作语言晦涩,读起来让人感到“隔”,进入不了读者的心灵。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著名评论家谢有顺一语中的:“那些专业意义上的作家、诗人,未必有地震现场的直接体验,同时写作时又有过多的艺术镣铐,这样一来,在情感的浓度和真切上,就会大打折扣。在如此触目惊心的灾难面前,艺术上花哨的东西都用不上了,写作者之间比的纯粹是心灵的力量,是感受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草根诗人”的提法并不确切,在“汶川诗歌”的写作者中,除了专业诗人,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其中有不少是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平时虽然不写诗,但具有厚实的文学素养,在真情的催动下动笔,写出的诗具有较高的水准,因此不能笼统地把他们归结为“草根诗人”。

                  边缘化的中国当代诗歌

      研究“汶川诗歌”现象,有必要提及中国当代诗坛的总体状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度,曾经有过令人炫目的辉煌,诗歌的因子在国民的血液里传承,这种传承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四”白话诗,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新诗。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走过了潮起潮落的历程。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朦胧诗,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第三代诗”, 对“朦胧诗”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再到后来旗帜林立的各种诗派和诗群,一直到现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诗歌,中国当代诗坛呈现出纷纭变化的多元化格局。新时期的诗人们在诗歌语言方式、诗体文本和结构上,在现代性的探索和开拓方面,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努力和贡献。然而,中国当代诗歌却沦于“边缘化”的境地,主客观原因如下:
      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商潮汹涌,外来文化思潮和本土文化观念碰撞、融合,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光怪陆离,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犬儒主义等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小说家和剧作家依靠市场和版税,还可以体面的生存,诗歌和诗人的处境可想而知,没有利益的青睐大众的喝彩,诗人们在寂寞的角落,默默地书写着灵魂的私语,探索着诗歌的话语和形式。多数诗人不以写诗为职业,他们一边靠着其他方式谋生,一边执着地坚持写诗。他们保持着独立的状态,对诗歌恪守着理想主义的热忱,对抗着世俗巨大的压力,把诗歌当作了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为有这样的群体而感动。
      此外,中国当代诗歌对公众话语表达的疏离,也是其“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作为对传统群体化诗歌的反叛,很多诗人进行“个人化写作”的尝试,这种实践使得诗歌文本“陌生化”,摆脱了“大一统”的写作模式。有些诗人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也有些诗人忘却了责任、爱心、道义、良知、真诚、关怀等内容,在小圈子里自我呓语,在形式上随心所欲,热衷于炒作拿经典开刷,媚俗乃至恶俗,诗坛上出现了种种怪现象:诸如所谓“梨花体”、裸体读诗等等……诗评家陈超在《当下诗歌精神和历史承载力的缺失》中,作了如下概述:“反历史意识,反价值关怀,反文化,执迷于青春躁动期的怪癖和里比多的本能宣泄,公共化的闲言碎语、飞短流长,统一化的‘口语’语型,俏皮话式的自恋和自虐的奇特混合,琐屑而纷乱的低俗的‘纪实性’……”
      这样的写作败坏了大众欣赏诗的胃口。萨特在《文学是什么?》里说:“首先,我是一位作家,以我的自由意志写作。但紧随而来的则是我是别人心目中的作家,也就是说,他必须回应某个要求,他被赋予了某种社会作用。”
      萨特这段话既强调作家的个体创造性,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作家必须用作品面向大众发言,必须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当下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国民的精神世界混乱,诗人和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


                              轰动一时的“余、王事件”

      在汹涌激荡的“汶川诗歌”热潮中,也不乏夹杂着私欲的矫情和伪善的表演,有些人还是经常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学者名流。作家余秋雨发表在他的博客里的《自语》(原版),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我没有想到,
      这些日子会流下平生最多的眼泪。
      我没有想到,十几亿人会同时守护生命的高贵。
      我没有想到,
      深深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
      是废墟下几丝微弱的呼吸。
      我没有想到,
      最终驱除外界种种误会的,
      是中华民族自然本性的透明呈现。
      在全民悼念的汽笛声中我暗暗自语:
      如果能有十个轮回,
      即使再有地震海啸,
      我选择投生的土地,
      一定不会改变。
      这段话中的连续几个“没想到”,其情理逻辑令人不可思议。面对惨不忍睹的巨大灾难,举国上下悲哀流泪,余秋雨“流下平生最多的眼泪”,完全在情理之中,有什么想不到?“十几亿人会同时守护生命的高贵。”又有什么让余秋雨如此为之惊讶?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余竟把掩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数十万生灵这一事实,轻描淡写成“是废墟下几丝微弱的呼吸”,而且他竟然没想到会“深深牵动千家万户”。在“自语”的结尾,余秋雨进行了想充分证明自己“爱国主义”的表白:“如果能有十个轮回,即使再有地震海啸,我选择投生的土地,一定不会改变。”让人感到矫情得过了头。不仅如此,余秋雨还在他的博客里写下了《含泪劝灾民书》,说什么“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其逻辑和观点遭到几十万网民和学者的质疑和斥责。
      “汶川诗歌”中令人还有一个反面的典型事例。作家王兆山在《齐鲁晚报》副刊以地震遇难者的角度写出如下诗句:“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这又是一首遭众多网民和学者们反复批判的诗,它从头到尾流露出令人肉麻的情结,什么“纵做鬼,也幸福”!简直丧失了最基本的人伦准则!
      “余王事件”,反映出当代一些文化人独立人格的缺失。“同时也暗示着一种重要的变化——意见空间不仅已经诞生,而且开始实施其良好的民主监督功能。作家的公共言说,必然要经受这种道德问责的洗礼。”(朱大可语)
      “汶川诗歌”的主要特征
      “汶川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独特的诗歌现象。它是由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广大作者选择诗歌的形式以网络和报刊媒体为平台,抒发深切的悲悯和人文关爱,强烈而急切的情感压倒了一切,他们没有时间精心打磨语言,没有时间思索开掘内涵……大多数“汶川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如果从文本角度来看,大多数“汶川诗歌”直抒胸臆,缺乏诗歌技巧,在我们看来这些都不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作者写诗的动机,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出名或得利。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诗人,情况大体都是如此。通过对“汶川诗歌”的研究比照,我们归纳出它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数量巨大,内容多样

      1、写给遇难孩子的诗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最令人痛惜的是很多被夺走生命的孩子们。这些含苞欲放的花朵被死神掠去,来不及和妈妈爸爸说再见,便匆匆走上了天堂的路,只有人间滂沱的泪雨送行,那一个个怀抱遇难孩子的妈妈们,她们那撕心裂肺的惨痛表情,世上最天才的演员也表现不出来。在“汶川诗歌”中,写给孩子们的佳作较多,如林莽的《我想起那片梨花》、谭延桐的《一只美丽的发卡》、苗绪法的《花不会失去芬芳》、许烟华的《我等着那些凋零的花朵醒来》、刘曼殊的《汶川:一个女孩与妈妈的最后告别》、安琪的《哀悼汶川地震中教学楼坍塌而压垮的孩子们》等等。作家何立伟痛惜无比地写道:
      亲爱的小孩
      汶川的小孩
      大地上躺着的小孩
      睡吧
      请永远睡在
      我撕裂的心口上
      这短短的六句诗震撼人心,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饱含深情,前四句是感情内敛的铺垫,后两句是感情的强烈爆发——地震中死难的孩子们,你们是我永远的伤痛,永远躺在“我撕裂的心口上”。
      乌衣婷的诗《妈妈,来不及了》,选择了“雪莲花”、“小燕子”等意象来表现那些遇难的孩子们,沉痛地表现了幼小的生命美的毁灭,直击我们的心灵。
      原谅我,妈妈
      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
      我是山顶的一朵雪莲花
      来不及绽放
      就凋谢了,飘往蓝天、湖泊和海洋
      我是一只飞翔的小燕子
      来不及归巢
      就折翅了,跌落丘陵、山岗和深谷
      ……
      再如佚名作者的抒情诗《宝贝,睡吧》,读了令人揪心:
      ……
      宝贝,痛了吗
      那些沉重的物体 剧烈的坍塌
      你们丝绸一样娇嫩的皮肤
      你们花枝一样脆嫩的骨头啊
      心疼 好心疼
      宝贝,睡吧
      睡下就不痛了
      ……
      宝贝,睡吧
      成年累月辛苦读书
      让睡眠安抚你们疲倦的梦吧
      别再委屈 天都哭了
      哭了 多少爱你们的人啊
      心里淌着血 泪如雨下
      形象性和血泪浓情交融,实与虚的技巧运用,使得这首写给罹难孩子们的诗,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诗人、诗评家王家新的《哀歌》,透着深切的忧伤:
      ……那翻开的课本
      已如水泥板一样沉重
      我们无力去翻动
      那攥在一个死孩子手中的笔
      攥得是那样紧
      它不会向任何人交出
      那电钻的嗒嗒声和切割声
      再怎么努力,也钻不透
      一样东西
      那就是这里的寂静。
      这首短诗的三个意象是“课本”、“笔”和“寂静”,在诗人凝重的笔下,“课本”像“水泥板一样沉重”;紧攥的“笔”不会“向任何人交出”,为什么?让读者去作多种想象;电钻再怎么努力,也钻不透“寂静”,那死一般的寂静,使这首现代诗意境深沉,值得一读。

      2、写给舍身救学生的老师

      在汶川地震中那些为抢救学生们而殉难的老师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师德师魂。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的典型,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只见他双臂张开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人间。一位网友站在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的角度,写出在网上广泛流传的短信,我把它分行排列如下,以为这算得上是一首好诗。它饱含泪水情深意长,以质朴的语言和动人的细节,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无限留恋:
      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
      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
      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
      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
      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
      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
      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张米亚老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的深刻含义。张米亚生前活泼开朗,喜欢唱歌。地震发生时,他用双臂把两个学生紧紧护在身下,救援人员发现时,他搂着孩子的臂膀已僵硬,救援人员只得锯下他的手臂,把两个活着的学生救出来。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妻子与不满三岁的儿子也一同遇难。
      一位网友为张米亚老师深情抒写《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
      孩子,走吧
      不要回头
      我已经累了,抱着你们的手已经僵硬
      再也无法载着你们行驶知识的海洋
      孩子,走吧
      不要哭喊
      我已经累了,即使这一梦可能太长
      梦里我依然会为你们歌唱——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

      3、写给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人类之爱中最无私、最纯粹的爱,是诗歌经典而永恒的题材。在“汶川诗歌”中,歌颂伟大母爱的篇章不在少数。这次大地震中,临难前母亲们舍身护佑儿女的事迹比比皆是。据报纸上的消息:救援人员在一处房屋废墟里发现一具尸体,她跪在地上双手撑地,弓起的身子被砸得扭曲,她的身体下的小被子里一个婴儿正在酣睡中!婴儿的衣服里有一部手机,上面有一条打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
      一位网友替这位伟大的母亲深情地抒写《宝贝,我爱你》——
      文字在刹那间苍白
      唤不回远去的脚步
      你柔弱的脊梁撑起了一片天空
      花朵安然无恙
      襁褓里的孩子安睡着
      亲爱的宝贝
      妈妈用爱为你托起了生命的太阳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宝贝,这是一片海洋
      深沉的凝望,却写成永远诀别的伤口
      你是妈妈的希望
      颤栗中的坚强,妈妈用鲜血将你的生命喂养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
      这首诗的第一段,四句诗使这位可敬的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二节中内涵深化“妈妈用爱为你托起了生命的太阳” ;第三节诗情展开诗句动人“深沉的凝望,却写成永远诀别的伤口”,“颤栗中的坚强,妈妈用鲜血将你的生命喂养”。诗的最后一节只有一句,引用“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事实上,这位母亲生命的留言就是一句可以流传千古的诗句。

      4、写给领导人和营救者们

      “汶川诗歌”中有许多篇幅是歌颂领导人和营救者们的,发自肺腑地向他们表示感恩之情。比如安琪的《汶川此刻的温总理》,运用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细节,刻画了温家宝总理可亲可敬的形象:
      5月12日至今,
      温总理一直在地震救灾现场
      他哭泣着指挥
      他提着受难者的鞋指挥
      他摔倒了跌伤了手臂指挥
      他用嘶哑的哽咽的话语向救援官兵喊话
      向受灾群众喊话
      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
      我们的温总理,1942年出生的温总理
      在普通人家也是一个老人
      一个需要照顾呵护的老人,可是在汶川此刻
      他的存在就是标志——
      在自然强大的破坏力面前一个老人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凝聚起全国民众的信念。
      下面的诗片段摘自《以生命的名义》,这首诗的语句凝练,情感浓烈动人,描画了营救者的个体和群体形象:
      ……
      一个战士累倒在现场,
      仍然不愿意下去休息
      他哭着请求
      让我再救一个人----
      我还能再救一个人----
      嘶哑的嗓音让废墟动容
      天地间回响着动人的旋律
      亲人 我爱你
      一个个志愿者
      一个个献血者
      一个个捐赠者
      就像一股股涓涓细流
      汇聚成澎湃的江河
      一浪接着一浪
      把人间的大爱送往地震灾区
      ……
      “汶川诗歌”的绝大多数写作者写作动机是纯粹的,但由于认识水平所限,有些诗作通篇都是浮夸的歌颂,缺少深刻独特的反思;有些诗作表现出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这种观念显得浮浅。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汶川地震牵动了全人类的爱心,救援之手从地球的各个方向伸来,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派来了救援队,海外华人华侨纷纷捐款捐物,并举行烛光晚会为灾民祈福。罗马教皇也为中国地震死难者祈祷“我们请求上帝抚慰受难者的苦难,愿上帝向所有需要迫切援助的人们赐予力量。”爱心超越了国界和地区,全人类血脉相连,我们不必再像“井底之蛙”一般歌吟了。
      一些诗作中出现“人定胜天”或“战胜苍天”之类的观点。这种狂热而偏激的思想意识,盛行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早有质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应夸大,我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发生,人类所能做的只能是全力救助和自救,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和损失。在地震灾难发生前,我们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杜绝豆腐渣建筑,这样就能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

      5、其他类型的诗

      “汶川诗歌”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表现对生命和美毁灭无比痛惜的,有表现重建家园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有歌颂人类爱心有难互助的,有抨击“豆腐渣工程”危害生命的……台湾诗人向明则站在另一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诗 无 能
      -----给四川乡亲
      面对四川那么大的灾难
      你们,写一首诗吧!
      我说:“我现正患诗无能”
      还不如把白净稿纸,递给
      那位丧子失孙的老奶奶擦眼泪
      还不如把我执笔的手
      拿起铁锹救出水泥块下的无辜学生
      也是快七十岁的老妻
      一边看电视一边擦眼泪呛我说:
      那些空口说白話的诗免了吧!
      “我去烙几十张饼給他們吃
      缺水缺粮,活命要紧。”
      才读国中的小孙子瞪着大眼说:
      “汶川在四川省嘕!
      你们在台湾怎么送去?”
      这时我们才猛醒,不但
      诗无能,人也无能。
      最后终于决定
      捐一日所得养老金表寸心
      诗人恨不能“把白净稿纸,递给/那位丧子失孙的老奶奶擦眼泪”,恨不能“拿起铁锹救出水泥块下的无辜学生”, 后来通过小孙子提醒,老夫妻俩才意识到在台湾,猛醒“诗无能,人也无能”, “最后终于决定/捐一日所得养老金表寸心”。
      读了这首诗,我为老诗人向明夫妇那拳拳的爱心所感动。在此我想说,诗歌在救灾中作为精神食粮是不可替代的,它有力地慰抚和救助人们受难的心灵。
      在汶川大地震爆发后的几个月里,还出现了一些数百行甚至千余行长诗,如2600多行的抒情长诗《血脉》,诗人先后三次赴四川等灾区后,以满腔激情的感动一气呵成写成的。这首长诗的可取之处是现场感强,记录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细节,颂扬了救援者的业绩和全民的爱心,抒发了闪烁在地震废墟之上的人性光芒;但由于写作仓促积淀不足,它的诗艺不够精湛,内涵也不够深刻。像这样的抒情叙事长诗还有一些,但多数质量平庸,而且有的作者为了凑行数,把一字或一词单独分行。

                               二、情感真切,直抒胸臆

      汶川地震引发了广大诗作者心灵的地震,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震撼和悲伤、深思和困惑,表达对遇难的孩子们的痛惜之情,表达对老师们舍身救助学生们的颂赞,表达对母亲们临难时护佑儿女的敬仰,表达对丈夫背妻子遗体回家的感动,表达对营救者的感激和对全民爱心的喜悦……这些诗歌语言朴实,有真挚的情感,被网络、报刊和电台等媒体传播,激起全体民众的强烈共鸣。
      由于怀着强烈的情感和写作心境的急切,大多数“汶川诗歌”都是直抒胸臆,语言直白浅显。绝大多数的诗作者是普通民众,平时很少写诗甚至一首诗也没写过,不熟悉诗歌创作规律,不精通诗歌的语言和技巧,面对血脉相连的同胞受难,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情,热泪盈眶不分白昼地抒写,发出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
      如果狭义地就诗论诗,许多作者或因水平所限,或不懂诗歌创作规律,写出了大量分行排列的文字。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凝练和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用有节奏感、有韵律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但仅仅如此就是诗歌吗?诗歌是心灵的激情舞蹈,是语言的原料酿制出的酒。诗歌的语言要有想象力和跳跃性,要有形象性和诗感。如果从这个标准来看,许多“汶川诗歌”都是“非诗”,只是宣泄悲情的感言。不要说那些非专业的抒写者,即便是作为古典文学博导的易中天的“大善中华,感动天下”,也不算是一首好诗,这首绝句感情浮泛,内涵一般:
      神兵天降已如神,
      天地无情总不仁。
      骨肉万千离散日,
      斯人无泪哭斯民。
      还有一种现象存在:一些悼念诗歌语言晦涩,技巧做作,所表达的感情难以进入读者的心灵。前面已初步提到,这些诗的作者多半受过诗歌训练,有些被称作“专业诗人”,他们一味强调和沉溺于“个性化写作”,以至于写出的诗作进入不了公众的心灵。阿多尔诺在他的《文学笔记》中说:“仅仅只是个人的激情和经验的流露,还不能算是诗,只有当它们赢得普遍的同情时,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艺术。”我们一些诗人的作品,或许都没有感动自己,更不要说赢得普遍的同情。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汶川诗歌”的体裁以新诗为主,但也不乏古体诗词,其中有一些值得品读的佳作。如柳烟碧的《满江红•汶川大地震感怀》,写得情境悲壮,格调高昂,抒写了全民与灾区共患难的精神风貌。
      生死边缘,朝复暮、谁人言歇。
      千里路,残垣颓壁,救援激烈。
      四海同悲忧蜀地,九州共震哀秦月。
      但魂牵、众志已成城,犹心切。
      ……
      作者把具象和抽象融为一体,把千里救援的开阔场景展开在读者眼前。
      这样的汶川诗词还有一些,见诸于各文学网站和报刊杂志,它们不仅内容感人,而且平仄押韵恰当,显示出较高的艺术功力。但不少悼念诗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只是歌功颂德的口号,如“……全民团结抗震魔,万众一心显威力”,等等,在文本上不算是诗词。

                              三、时间短暂,传播广泛

      “汶川诗歌”是随着汶川大地震的突然爆发而兴盛的,成了全民宣泄悲情的喷发口,成了“他救”和“自救”的精神载体。随着汶川地震渐渐而去,“汶川诗歌”热潮也渐渐退潮。“汶川诗歌”现象的潮起到潮落,是从2008年5月12日地震爆发到6月底,这一诗歌现象到了尾声。
      “汶川诗歌”借助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汹涌如潮地出现在国内外的网站上,加上电视、广播、手机等声讯媒体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整体而言,“汶川诗歌”不同于那些语言晦涩的纸上诗歌,它真情感人,直白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因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诗歌现象。

                    (未完,见江云帆《汶川诗歌现象》下)







    [ 这个贴子最后由庄言在1/8/2009 4:45:39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57300
      • 经验397808
      • 文章3106
      • 注册2004-12-11
      热烈欢迎新朋友庄言先生!
      非常感谢你带来了“江云帆《论汶川诗歌现象》”,兴旺了“心醉天地”诗坛!
      希望你能常来美华园玩,并愿你在这里玩得开心!再一次的谢谢你,谢谢。

                                                                     文刀
                                                                 2009年1月8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50
        • 经验126
        • 文章5
        • 注册2009-01-08
        谢文刀总版的热情鼓励!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在民族的巨大灾难面前,诗歌以其语言短小精练、节奏明快和长于抒情的特点,记录和表现了人性大爱的光芒,承载和寄托了全国民众汹涌激荡的强烈情感,形成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岩浆”喷射,就像当年的《天安门诗抄》一样必将被载入史册。

          的确如此,深有同感!

          这确是好文,值得转载。谢谢庄言参与美华论坛的文字交流,也感谢你令我读到如此精彩好文章,希望你常来美华发表文章,玩得开心。

          握手!

          风中秋叶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50
            • 经验126
            • 文章5
            • 注册2009-01-08
            这篇关于“汶川诗歌”现象的论文,是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全面系统的评论。

            [ 这个贴子最后由庄言在1/11/2009 7:59:46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6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