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推荐]走尽天涯歌尽桃花——王鼎钧访问记【文/姚嘉为】
    [COLOR=blue]                    
                    [B] 走尽天涯歌尽桃花

                        ——王鼎钧访问记[/B]
                         
                            【文/姚嘉为】

                          载自:姚嘉为的部落格



    雨潇潇下著,天色灰蒙,空气中飘浮著春天的湿寒。我们来到纽约法拉盛郊外一个安静的住宅区,在一栋绿意葱笼的屋前停下,叩门。

    上次见到鼎公是十年前,纽约一场文学座谈中,遥望他双手合十向观众致意,发言内容言简意赅,我一时有如见高僧之感。十年后,鼎公近在眼前,身穿藏青色中式夹袄,双目低垂端坐,神情安祥宁静。微带山东口音,语气平和,偶而沉吟,富於哲思的言语,徐徐道来,斐然成章。神情举止,思想言谈,仍让我如对高僧。鼎公是基督徒,自幼随母亲上教堂,出国后,才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十年前移民之初,远适异国的失根,文化差异的震撼,撞击得他一度不能写作。这场他称之为「灵魂的文化革命」,终於透过佛家思想的顿悟,而豁然开朗。他重新与大作家的精神境界相通,经此一番寒澈骨,作品有如梅花扑鼻香,失根的悲情提升为开阔的智慧。基督教与佛教两种信仰,文学的锤鍊,通过他的思维彼此交融,形成了鼎公完整的精神体系,不随波逐流,也不自鸣清高,既有儒家的和而不同,也有佛家的悲悯观照。

    鼎公一生自修苦读,近年来用电脑写作,四卷回忆录一字一字敲成。从个人步履写几十年家国,以超人的记忆为经,上天入地收集资料的功夫为纬,写了十七年,第四卷回忆录《文学江湖》於今年三月出版。他说:「回忆录写完以后,我己尽兴、尽缘,也该封笔了,最近常想到毛姆在退休时说过的话:”我是一座熄灭了的火山”」。

    鼎公不常参加社交,也很少应邀发表演讲,每天静心写作,把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智慧,化为珠玑文章,这是他贡献社会的方式。

    时近中午,师母飨我们以一桌清淡可口,营养丰富的家常菜。信佛,爱花,当义工,悉心照顾鼎公,几十年夫妻,她和鼎公神情相似,慈眉善目,身心安静。饭后,鼎公夫妇坚持在雨中撑伞送我们上车,久违了的中式人情世故,在记忆深处,久久散放著馨香。


    [B]回首移民路[/B]    


    今年三月,王鼎钧自传第四卷《文学江湖》出版,记者问他,移居美国三十年,不在四部曲范围内,他准备写吗? 他说: 「移民出国,走进美国海关,我的感觉像死亡。」他不想再写了。

    1978年他移民美国,先住新泽西,后来定居纽约,至今三十年。在「旧曲」一文中,他写道:「谁会主动选择移民这条路,抛弃过去,寻找未来,要受多少折磨。」流露出移民时无奈的心情。

    回顾当初移民的决定,他说出生后,母亲找人替他算命,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不是败家,就是漂流。后来他家为土匪和战争所败,就只剩漂流了。「我写回忆录,通盘整理过去,发现我是一个无恒的人,常见异思迁。起初以为这是漂流造成的生活习惯,现在想也许是性格造成漂流。对我而言,移民是又一次漂流,最后的漂流。」

    移民的另一原因是为了能专心写作,效忠文学。在台湾杂务太多,常要做许多准备和善后。在美国,没人求他,他也不求人,「等於出家当了和尚,万缘放下,六根清净,可以真正效忠文学。」

    他移民美国也是为了子女就学,以前在台湾上大学竞争激烈,他担心儿女考不上大学。


    [B]触及灵魂的文化革命[/B]

    出国之初,他经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文化大革命」。「革命」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标准,都要「变夏为夷」。住新泽西时,他曾见美国小孩在巷子里玩球,球飞起来落在屋顶上,小孩朝著家门大喊George,他以为是喊他哥哥帮忙,不料出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原来是喊爷爷,他感到非常震惊。

    这场革命,在他三本著作中可找到蛛丝马迹。《海水天涯中国人》写初到异乡的探索,《看不透的城市》写移民的故事,《左心房漩涡》写故乡的情结。三本书手法和风格不一,越来越向内心深化,文字越来越诗化,反映出他在异乡调适的过程。

    这三本书他只满意《左心房漩涡》。「这里面有现代主义对我的影响,六十年代的种子,八十年代的果实。八十年代我和中国大陆的旧识大量通信,细数前生,心情激动,文章的结构和修辞如音乐变音变调,确乎是「行其所不得不行」。这样的风格,情感,表现手法,在我只能有一次。」

    他曾感叹,作家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环境,住在国外,刚开始对写作有点新的刺激,久了就念不出咒来。然而30年来,他佳作不断,海外环境对他的写作其实也有正面的影响。

    移民之初,他对人完全丧失了兴趣,遑论写作?「由旧金山进关时,他对接机的朋友说:「这是我的空门。」到了纽约,他在唐人街看人来人往,几乎没有感觉,「对我的同类不理解,不接受,我好像在太空舱里,处於无重力状态,怎麼还能有文学创作呢?」                      

    后来他受到佛教的影响,思想豁然开朗,领悟到「世事犹如老祖父看两小孙子争糖果,心中只有怜爱,只有关心,谁是谁非并不重要。文学的先进大师一直教我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自己的心分裂成多块,分给笔下每一个人,我听见了,不相信。佛法教人观照世界,居高临下,冤亲平等,原告也好,被告也好,赢家也好,输家也好,都是因果循环生死流转的众生,需要救赎。我听见了,也相信了。」

    有了这个领悟,他很快的和大作家大艺术家接轨。在他看来,作家笔下的人物好比众生,作家好比佛菩萨,人物依照因果律纠缠沉迷,每人都有充分理由那样做,不得不那样做,他们害人,也是受害人。他们都对了,也都错了,都是在作业,都是在受苦。「作家像佛一样,不能改变因果,但可以安排救赎,救赎不为单方面设计,是为双方而设,为十方而设,同体大悲,他同情每个人。」於是,他恢复了创作的能力。                


    [B]以「圆」串成回忆录[/B]

    回忆录写了十七年,从个人的步履反映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流离,内容包括无数的史料和细节。人在海外,他如何收集资料?

    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后,他写信到大陆寻找旧交,通信五百封以上,补充若干事情的细节,收获丰富。大陆各县市的侨务办公室帮他找到了旧交,各县市的政协都出版了「文史资料」,当地发生的事,大多有专文记载,此外他还买了县志来参考。

    台湾这部份,他原想回去找资料,因健康问题未能成行。台湾生活的三十年,他记忆犹新,还有一些笔记和剪报。在纽约,他到各大图书馆查考资料,也上网搜寻,如台北国家图书舘的「当代文学史料」网站的资料,他觉得非常详尽可靠。他还买了五、六百本书,寻找有关的人和事,了解当时的大背景,查对年月人名地名。

    他说写回忆录不是写自己,而是写出当年的能见度,反映时代。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圆心常常移动,一个「圆」画完,接著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三十年台湾,可写的材料太多了,一本书容纳不下,势必要写第五卷,后来他决定只写与文学有关的部份。「我毕竟是个作家,这一部份要紧。回忆录写完以后,我己尽兴、尽缘,也该封笔了。最近常想到毛姆在退休时说过的话:”我是一座熄灭了的火山”。」


    [B]文学因缘[/B]

    回顾文学路,可溯源到家乡本族出了一位小说家,他不免见贤思齐。他母亲很会讲故事,他六岁时,母亲信了基督教,带他上教堂,读圣经,这些都助长了他的文学倾向。小学毕业前他读夏丏尊、叶圣陶,启发很大。

    1945年,他第一次向陕西兴安日报副刊投稿成功。1951年,参加张道藩在台北开办的「小说创作研究组」,受了六个月密集教育,走上文学之路。

    最初他学写小说,为了研究小说的结构反覆熟读剧本,莎士比亚、丁西林、李健吾都影响过他。他也读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的剧本,虽然并不喜欢。为了替写小说打好基础,他学写散文,熟读蒙田、培根、爱默生、梁实秋、陈西滢、周作人、鲁迅、胡适的演讲、黎烈文的翻译。他也重温唐诗宋词,读卞之琳、戴望舒、闻一多、朱湘、冯至的诗。

    他说,当年投稿从未接到退稿。写记叙文议论文,尤其是短文,不用修改,写抒情文需要修改。写回忆录时,每篇都要修改很多次,因为要随时容纳新的材料,或改换句法和修辞。他很注意文气,为了改换一个字要修改两句话,为了加入两句话要修改一整段,为了增添一段,要修改前一段和后一段。后来他使用电脑写作,修改起来方便多了。

    这位散文大家谦称自己写作不是靠天才,而是靠三多。一是多难,灾难多,思考深刻,生活经验多,丰富。二是多学,什麼都学,没成见,经过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 经过党部挂帅,学院挂帅,乡土挂帅,市场挂帅,都学到东西。三是多寿,有些人天份比他高,但英年早逝,因为多寿所以学习时间长,能融会贯通。

    他说作家像机器,有折旧率。现在作家折旧很快,维持领先也许只有三年五年,甚至只有一年。作家不同於机器,可以勇猛精进,向前向上,日新又新。「文学创作不是一场春梦,不是一时高兴。作家不能靠当年勇,只有将来,没有过去,只有前线,没有后方。做了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  


    [B]文学观 [/B]

    王鼎钧写作时心中有读者吗?最初写作时,他相信行云流水,无心成文,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读者应该迁就作家,作家不能迁就读者。后来,他知道技巧的重要,在技术上必须迁就读者。再到以后,他把作品分成「胎生」和「卵生」,胎生是为自己而写,卵生是为读者而写。他也曾把作品分成「传世」和「酬世」两种,「传世」是为自己而艺术,「酬世」是为他人而技术,但两者亦能有天作之合。

    作家是天分和努力的结合。依赖天分疏於学习,或依赖学习不计天分,都不是最好的作家。作家经由模仿、自立到独创,如果努力的程度相等,有人停留在模仿阶段,有人停留在自立阶段,有人还能再向前一步,那就是天份的差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也有过模仿的阶段。即兴小品可以耍才情,但「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结晶。努力多半受天分的驱策,有「诗才」才会去推敲。孟子说:「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规矩靠努力,巧是天分。
     
    如果为了业余爱好写作,只要喜欢,没甚麼不可以。「如果年轻时能写几行画几笔,就想在走走看看指指点点中安身立命,那是大天才的身段,要仔细考量。」                   

    写作的艺术造诣除了求精,还要求妙。儒家能精不能妙,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太精,妙就不见了。道家能妙不能精,得鱼忘筌,不求甚解,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太妙,精就顾不到了。只有佛法圆满究竟,可以不落空、也不落有,可以勇猛精进,也可以离相。靠这一套理论指引鼓励,艺术家可以精中有妙,妙中有精,一个不可说的境界,等作家艺术家攀登。他把写作最重要的体会列表如下:

         精                     妙

    尽善                     尽美
    功力                     悟性
    大地                     天空
    1                    0.9999999999999999
    至矣尽矣                  无穷无尽
    相内                      相外
    可见                      可信
    色                        空
    法, 法非法                法非法, 非非法    

    凭努力可以精,不能妙。精可言传,妙不可言传。精在相中,妙在相外,精可见可信,妙不可见仍可信,因为信,不可见的也成为可见的了。独见不能共见,合众多独见成共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你知,我知,他也知。

    他也提出四弘誓愿:「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这个层次他想得出,但做不到。只能文路无尽誓愿行,只能越走越近,不能越走越高。至於「文境无上誓愿登」,他期望於天才横溢,因缘具足的作家去达成了。


    [B]阅读三大目标 [/B]

    一生酷爱阅读的王鼎钧,七十岁退休后,阅读有三大目标。

    第一是是重读西洋文学名著。五十年代他读西洋文学名著,为劣译所误,读得辛苦,甚至痛苦。所以第一批书单是找更好的中文译本,重读西洋名著。他找到了杨绛的「唐吉诃德」,草婴的「托尔斯泰」,金人的「静静的顿河」,传雷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汝龙的契诃夫,汤永宽、周克希的福楼拜。他喜爱屠格涅夫,但译家分散,只好都买。

    第二是读现代主义作品。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支配台湾文坛,这种小说不容易翻译,也不容易读,中文译本很少,更难赏心悦目,他多半是从批评介绍中认识。因此,他的第二批书单是要读到这些作品,他买了译林版四大册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叶廷芳主编的卡夫卡全集十大册,吕同六主编的二十世纪世界小说经典四大册,楼肇明主编的波赫士文集三大册。从图书馆找到李文俊的福克纳,志文版的卡缪,金堤和萧乾的「尤力西斯」。

    第三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台湾进入七十年代,「颠覆」「解构」成为最时髦的口号。当时他忙於新闻媒体的工作,荒谬剧看过两出,大师尤奈斯柯见过一眼,理论读过几篇简介,但小说没看过。他抄下一串人名,买了书。昆德拉、波赫士、马奎斯还可以困而知之,另外一些名家的小说实在难懂。他也看中国「后现代」作家的作品,如林耀德、平路、莫言、韩少功,残雪、马原、王小波、孙甘露、曹志涟。


    [B]写作回馈,若苦能甘 [/B]

    王鼎钧曾请人刻过一方图章,刻下鹿桥<人子>中的四个字「若苦能甘」,此四字最能道出他写作的况味。他说,「巧为拙者奴」,写作是供别人享受,自己下厨,别人吃菜。年轻时他曾有不少机会向别的方向发展,但都放弃了,因为做别的事内心都有矛盾,只有写作,五行相生,五味调和。

    他一生尽心、尽力、尽性、尽意写文章,这是他回馈社会的方式。「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己之性。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漏声有尽,我言有穷而意无尽。」

    十四岁离家,二十四岁离开中国大陆,疏离失根的感觉已非一日,是他今生感情的一部份。出国后文学创作旺盛,这些感觉集中爆发,受到注意。他说自己的乡愁好比古人的香草美人,有内涵,有寄托,是对生命流逝的忧郁。

    离乡七十年,他没有回过山东老家,「家乡已没有老屋,老坟,老街,老邻,老树,老人,我不能回去只看长城。我已无法在任何地方定居,我的骨灰要撒在海里。」

    十七年之功,完成百万言回忆录,四卷中有三卷写大陆。他把对故乡的记忆与感情,都写进了更长久的文字里,这便是王鼎钧回乡的方式吧!

     [/COLOR]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一篇很成功的访问记,用不多的篇幅写出了王鼎钧先生生活和创作的很多方面。文句简练,思路开阔,把人物内心世界传达得很深刻。小标题的设置提纲挈领、灵活生动,对文意的传达很有帮助。看来作者对王鼎钧先生的了解很全面深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9950
        • 经验1320
        • 文章122
        • 注册2005-05-26
        美妙的佳作,值得拜读多次!!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宗教情怀,把文学融入生活生命,终生的追求成就辉煌事业。让我们景仰大师!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66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