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北行日志:马不停蹄》结局篇:沂蒙儿女篇

楼主
[随笔]《北行日志:马不停蹄》结局篇:沂蒙儿女篇
《北行日志:马不停蹄》十一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二之二:人物篇)
山东沂蒙(临沂、蒙山、蒙阴、沂水)

                北行日志:马不停蹄
                结局篇:沂蒙儿女篇

                  -艾华-


  第二天,十一月二十四日星期四早上六点三刻,冯潇和党总就来到了沂水山庄,半个小时后,笔者已经身在前往青岛的汽车上。
  颠簸中,汽车翻山越岭,过去三天在沂蒙的一幕幕像电影般回放,一位位沂蒙儿女,梅花间竹,历历在目: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4037.jpg[/imga]
蒙山之会--前排左起:王晓明、邹洪复;二排左起:伊梦纤纤、未希、冯潇;后排左起:陶陶、若荷、涧边顽石、艾华、长笛手、一场春梦[/ALIGN]
                  ●邹洪复●
  洪复兄是在文心社就认识的朋友,他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以笔者对诗歌对文学认识的贫瘠,自然难以走入诗人的世界。然而,他的一篇《中国诗歌,你应到哪儿?》,让我这位诗盲击节叫好,这是一篇非常深刻的反思与拷问的文章。一直以来,美华论坛的朋友围绕诗歌和诗人的使命这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如果这些讨论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的话,我认为洪复兄这篇近八千字的评论就是一次理论性非常强的深究。在今天中国诗坛一片歌舞升平、无病呻吟之风中,洪复兄的檄文毋宁是当头一棒,逼迫所有诗人反省自己:我为什么写诗?我的诗意义何在?生命力何在?
  随后又读了洪复兄其他一些作品,开始认识他。发现他的文字、他的思想特立独行,观点鲜明,思想性强。可以这样说,洪复兄用自己振聋发聩的文字走进了我的视野,走进了我“作品必读”的雷达圈。
  这次来到沂蒙,来到沂水,和洪复兄只是第一次见面,却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聚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却有机会领略到这位沂水诗人的多才多艺。原来,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位科班出身的音乐人。
  这次沂蒙之行,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十一月二十三上午,我们大队人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齐聚蒙山峰顶,在这负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里尽情“充气”。这时,在冯潇和若荷的倡导下,洪复兄这位沂蒙之子终于气沉丹田,引吭高歌,底气十足地为大家演绎了一曲《沂蒙山小调》以及一首陕西的《翻身道情》,他那深情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朋友,大家纷纷不期而然地跟着他唱了起来,包括五音不全的笔者。一时间,我们的歌声,在苍劲的山谷中回荡。在那一瞬间,廓大的齐鲁山岳,不再是一个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自己脑海中的沂蒙,终于和现实中的沂蒙相拥。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4109.jpg[/imga][/ALIGN]
  笔者是次来访沂蒙,听说好客的沂蒙朋友还成立了一个接待团,让我诚惶诚恐。而洪复兄身为“团长”,和其他朋友为了笔者的到来费尽周章,在此谨向洪复兄、冯潇和所有沂蒙朋友致以真诚的感谢。

                   ●冯潇●
  毋庸置疑,沂蒙才女冯潇是美华众多散文写手中的强手之一。她的作品,屡屡得奖,一篇《山中秋晨》先是入选2004“文友星系”《绿茶心情》丛书,继而再获得今年初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征文大赛优秀奖。此外,在美华论坛今年三月份举办的《情爱征文》赛中,冯潇的《第七个结婚纪念日》获得了第一名。写的都是儿时事、亲人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在她的驾驭下,那婉约的文字,淡宜的描写,很有朱自清散文的味道。像《山中秋晨》一文中有关日出的描写,太阳在晨曦中与大地欲拒还迎,“那太阳用力地挣脱了什么那样弹出了山后,如同蜕皮的睛蜓,在最后那摆尾弹开旧皮的刹那,我看见,太阳最后是被粘住拽出一个尖来,然后‘突’地一声跳出来的”,多么生动!以至美华的散文大家烟子居然迸出了这么一句话:“如此细腻美好的文字,让我忽然不自信起来。”
  然而,如此一位才女,在美华论坛开张伊始,却羞羞答答,千呼万唤不出来,谦虚地说这里高手如云,自己水平低,不敢过来。这不是扯淡嘛!笔者最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给足诚意跑到文心社力邀她赏光过来。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虽然半推半就,最后她还是浮出了水面。
  一旦“上了贼船”,冯潇就义无反顾,以无限的热情参与论坛,上贴文章奋勇当先,跟帖讨论不甘后人。光是在她加入论坛的首五个月,上贴数字就超过五百,晋身美华论坛积分排行榜前十名。很快,她的文字功夫、亲和力和参与热忱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今年五月,她再上一层楼,成为美华论坛的国内版主。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4920.jpg[/imga][/ALIGN]
  是次聚会,所到之处都看见冯潇的胸前挂着一张导游证,所以大家都昵称她为“冯导”。话说“冯导”有了这张证,如虎添翼,大伙像有了神明庇荫似的,所到之处,该折扣的折扣,该方便的方便的,甚至连天公都要敬畏它几分,拿出一把大葵扇,把沂蒙满地的雾霭扇走,迎出太阳,送来暖风。
  对于沂蒙这位尽职的“文化使者”,笔者感激不尽。

                    ●邵光智●
  光智兄也是文心社的老相识。去年七月,轮到笔者担任《我们月刊》(一本编辑部成员遍布全球各地的文学网络杂志)的责编,我在该期杂志上选登了光智兄的一篇文章《季节怀想》,我们从此成为文友。
  光智兄大部分创作是诗歌,其次是散文诗和散文。光智兄的诗歌语言简练易懂,十分善于从一幅画、一张照片中捕捉意境,再用纯朴美丽的文字提炼加工,读起来阳光、进取,琅琅上口。像下面这张照片,来自网络,光智兄见景生情,诗兴大发,留下了如下一些美丽的诗句: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102.jpg[/imga][/ALIGN]
  其实 我知道那浪花里/珍藏着什么/那是海的语言/那是生命的涵养……
  多么精致的一幅画/生活的海洋里/一滴水或者/一朵鲜艳的浪花/就这么触动了/岁月的琴弦/清脆的音质/在画外鸣响
  美华论坛自从一年前开锣,光智兄就一直是我们的热心拥趸,用他的文字、用他的参与来支持我们。尤记得他的一篇散文《照片背后的母亲》,以朴实的文字,再现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辉煌,传递爱的信息,感人至深,催人下泪。
  是次沂蒙聚会,光智兄因为身体小恙,没有参加白天攀登蒙山的活动,晚上我们到了沂水,光智兄抱病出席了晚上的全部活动,令笔者感动。有趣的是,光智兄在美华选择了“黑泥鳅”这个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网名,一个带有几分可爱又活泼的名字。见面之后,才发觉他一点不“黑”,更不是被人踩在地下的泥鳅,而是一位身材魁梧挺拔的山东帅哥,难怪曾宁慧眼识人,赠了一个“黑泥鳅是探花郎”的标签予诗人。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704.jpg[/imga][/ALIGN]
  作为沂水的首席新闻官,生活中的诗人却选择低调,一直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诗歌、用自己的文字去和读者分享爱的信息,传播美丽,为大家的精神家园浇水灌溉。

                   ●若荷●
  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午,大军团从蒙山下来,来到蒙阴市中心的一间餐馆吃午饭。这顿饭是由若荷安排的。大伙坐下来之后,服务员把一盘盘热喷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肴端上来。爬了整个上午的山,这时候大家都饥肠辘辘,吃欲奇佳。环顾四周,却发觉饭桌上一圈人,惟独不见若荷。细问之下,才知道在蒙阴工作的若荷为了一尽地主之谊,今天上午请假陪我和大伙登蒙山。中午单位有急事,她回单位处理事宜去了,并委托她先生打点一切。知道若荷失踪原委,自己感动不已。事实上,因为我临时改变行程,打乱了大家的工作计划,今天很多朋友都是昨天才接获冯潇通知,临时向单位请假出来的。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127.jpg[/imga][/ALIGN]
  一直到大伙都差不多吃完午饭,若荷才办完事,和先生出现在餐馆。一见面,若荷没忘了提起她原来为我准备了的沂蒙特色补品红烧兔首,为我跑马拉松增加热量云云。“你来得太匆忙了,没能让你尝上一口红烧兔首,真抱歉。”她如是说。
  其实说抱歉的应该是我,是我这位不速之客给大家添了麻烦。
  若荷就是这样一位时刻不忘给大家送温暖的人。在美华园内,她通过自己的快笔,通过那些婉约的文字,给素昧平生的文友送去温暖和鼓励,送去一篇篇认真写作的文章。
  若荷的散文,充满对童年深刻的回忆,充满亲情和人间真情,充满对周边社会的人文关怀。像刊载在《北京晨报》上的《病中小记》,讲的是一位罹患绝症的男孩受到一位女孩真情关爱的故事,读来,让人感觉得到:病魔无情,人间有爱!若荷的文字还体现出一种女性独有的感情和思维方式,体验深切,描写细微精致,像她的《挂在翅膀上的春天》,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故事,光是题目就已经先声夺人,文中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意境优美,空灵活脱,读了让人神往。
  在攀登蒙山的路上,正当笔者大踏步在山径上迈步之际,正当自己全然陶醉于身边那簌簌山风、享受着远处奇峰层峦迭嶂的秀丽风光的时候,耳边忽然传来了若荷的惊奇之声:“看那,迎春花!”转过头来往若荷的方向看过去,这不?木栈道的边上,有一丛树,闪出点点金黄。可能是天气暖和的关系,平时只在春天开花的迎春花,今儿竟然在深秋绽放。谢谢若荷,没有她的细心观察和分享,我就会与此美景失之交臂。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501.jpg[/imga][/ALIGN]
  若荷以同样的认真态度对待写作,平时关注生活,留意生活,捕捉生活信息,加上勤快,难怪她文思泉涌,成为沂蒙一位多产作家,

                  ●涧边顽石●
  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晌时分,自己的手机忽然鸣叫起来,一看,是身在北京的怀宇发来关心的问候短讯,并问笔者人在哪里。回复说正在和沂蒙的俊男美女们攀登山东的第二高峰蒙山,调皮的怀宇随即回了一个短讯:“哈哈,哪里有美女就到哪里去:)”对于美女的幽默,笔者当然可以置之一笑,用“哪里哪里”去搪塞,但那样的回答有点乏味。正当自己冥冥苦思着如何回复美女,眼前忽然出现了帅哥涧边顽石。顽石,身材魁梧挺拔,却不掩脸上的一表斯文。而仪表堂堂的他,也是今天大家的摄影师,正在那里忙着给大家拍照,为欢乐时光留下记录。就这样和顽石兄照了一个脸,马上有了回赠怀宇的油墨:“快过来吧,齐鲁的帅哥们正等着大小姐你呢!”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646.jpg[/imga][/ALIGN]
  其实,顽石兄不仅在蒙山上给笔者解了困,在中午和晚上的餐桌边,他也让我酒杯下留情,不要过于践踏自己出行前定下的约法三章。顽石兄是春天的时候来到美华园的,新来乍到,笔者就已经掌握了这么一个基本情况:邹洪复、邵光智、涧边顽石和(潍坊的)长笛手这四位沂蒙诗人经常在一块“煮酒论英雄”。自己虽然平时滴酒不沾,但为了和四位山东汉子套近乎,曾经和他们许下“一醉方休”的海口,今儿可是动真格的时候。由于三天后在上海的马拉松,由于自己的约法三章行前已经广为宣传,善解人意的顽石兄,允许我午餐和晚饭上以黄酒(啤酒)对他的白酒。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当日笔者和沂蒙的俊男美女们频频举杯,结果赢得某位美女“你比山东人还要豪气”的评语。其实,笔者一杯杯的“黄酒”,很多都换上了茶水,是顽石兄的通情达理,让我得以善意地欺骗了一次沂蒙的朋友。(不过,笔者先前在德州和广东佛山,已经和大伙真枪实炮地痛饮过,所以不存在诚意问题,呵呵。)
  顽石兄的诗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空灵的文字,传递着阳刚之气,让读者读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像《走过春天的田野》,鸟儿和“我”和春天的约会,呼之欲出,美丽意境,尽在文字的诗情画意之中:那只鸟儿的背影一直在我的视线里/它飞不出这块田野/就像我走不出这个美丽的春天
  同样喜欢他的散文和童年系列,尤其是后者,留下了作者童年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大家回到了记忆中,重新又童真了一次。尤其让笔者惊讶的是,分布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的童年竟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是吃的、玩的,还是和钱有关的方方面面。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化?反映我们生活方式、反映过去历史的文字,都是文化的一部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人文元素。
  这次在沂蒙,更见证到顽石的摄影技术倍棒,当大家都忙着欢聚的时候,数他最忙,不停地为大家摄影,是多位沂蒙“雷锋”(累疯)之一,怎一个谢字了得!?

                  ●王晓明●
  通过文字认识晓明很久了。一年前,美华论坛开张伊始,晓明就以一篇《谁的圣诞节》在美华园一炮而红,在我们第一次举办的“圣诞主题月赛征文”活动中以第一名一举胜出,以自己的文字,以自己参与的实际行动来支持美华。
  其实以晓明的勤奋笔耕,她的得奖实在是实至名归。在给自己一本新书的自序中,晓明坦露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于我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休闲方式吧……每天凌晨,当大部分的人还在梦里的时候,我醒了……慢慢地用文字的形式向外界讲述着我对人对事对自然的感动和感慨,讲述着别人从外表看不出来的那个真实的我,讲述着我内心里的另一种人生。我觉得也只有写作,才能让我在滚滚红尘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快乐。”
  就这样,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她在那里写呀写,写呀写,一直写到成册、成书。今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中的来来往往》出版了。在蒙阴,笔者有幸从娇小玲珑的晓明手中接过了她的著作。这是一本记载生命意义的心血之作,记载童年往事的文字,抒发作者心灵深处的心声。
  刚才晓明在馈赠给我的书上签名前,先拿笔在一张纸上反复练习,其凡事仔细认真的态度,再见一斑。
  无论是面对写作还是面对生活,晓明都是这样认真。

                  ●长笛手●
  半年前,长笛手首次登陆美华论坛。其时,正值全世界范围庆祝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地进行中。长笛手刚登录美华没两天就贴出一首题为《奥斯卡·辛德勒》的诗歌,这是一首他写于十一年前的作品,其宽宏的视野,大气的文字,震撼人心的诗句,俨然一篇催人下泪并深省的庄严宣言,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笛手的诗作主题健康,文字简练,平易近人,寓意深刻。在充斥着无病呻吟的诗坛里,读长笛手的诗作有一种潇洒俊逸、耳目一新的感觉。《春风拂过的河岸》,记载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留下了像“我这双因您而温暖的手/何曾握住过故乡的花期”这样动人的诗句。
  从长笛手的手中接过了他的诗集《长笛手和他的旧歌》,精美的封面,包裹着的是作者中学时代的诗作。“艾华先生一翻”六个字,写得铁划银钩,刚劲有力。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12/13/215907.jpg[/imga][/ALIGN]
  在蒙山上,笔者还发现,原来长笛手不光写字刚劲有力,而且还是一位孔武有力的弹弓手。在山涧边,在树下,在岗顶,他通过弹弓和大自然亲近。我从长笛手的手中接过了弹弓,对着十米开外的一个树丫张弓、瞄准,然后,射!是否中的不重要,却有一种发自内心回归童真的喜悦。
  长笛手来自潍坊,这次长途跋涉来到蒙山,来到沂水。提起潍坊,就想起了另外一位潍坊人--美华园的园主王明玉。是的,孔夫子的齐鲁,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人文积累。难怪齐鲁儿女兵强马壮地出现在美华园。

                  ●伊梦纤纤●
  圆圆的脸蛋,挂着莞尔一笑,乍一看,还真的和另外一位山东美人--邓丽君--有几分像。
  邓丽君在生之年是红遍全球的华语歌星,她的工作,就是要带给她的歌迷、带给广大听众快乐和笑容。
  伊梦纤纤则通过她的文字来宣传和睦家庭和笑口常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像《家是快乐的巢》,伊梦纤纤把自己家里的笑声带到美华园,感染大家一块发出笑声。而当大家读着她的幽默小品《老公戒酒》,又有谁不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伊梦纤纤,多么富于诗意的名字,同时又隐含着对沂蒙家乡的无限热爱。
  在笔者的心目中,邓丽君也好,伊梦纤纤也好,都是如花似玉的美女,因为她们的心灵美,因为在她们身上透现出人“真善美”的本质。正如伊梦纤纤在一篇散文《女人如花》中所说的:“女人无论到了什么年龄都是一朵花……她们开放一生,芬芳一生。”尤其欣赏她对不同年龄群女同胞的比喻:

  十七八岁的女人是一朵莲,脱俗、清濯,亭亭玉立。
  三十岁的女人是一朵牡丹,富贵高雅、香味悠远,是最具备女人况味的女人。
  四十岁的女人是一朵迎风傲立的向日葵,包含了生活中的成熟和收获。
  五十岁的女人是一朵生长在院子里的月季,有了她,一个家才显得更有朝气。
  六十岁的女人是一棵栀子花,无论你离家多远都能闻到她的花香、芳香四溢。

  心善如此,使我相信,伊梦纤纤一定美丽长存。

                  ●一场春雨●
  春天,带来了一场春雨。八个月以来,一场春雨上贴虽然不多,但“含金量”非常高,尤其喜欢他的散文,题材大多来自童年往事,来自对亲人的回忆,每一篇,尽现作者娴熟的文字,透过优美的遣词、慎密的结构和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传递深厚的人文意识。
  《童年的桑林》记录了作者的少年无知,间接酿成堂姐魂断摩天岭的终生愧疚,错的,其实是整个社会,是传统观念对人性的肆意践踏。而《梦里故乡》和《远去的父亲》,则把亲情和故乡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像故乡那样让我们魂牵梦萦,不能自我?还有什么东西能像亲情那样让我们依依不舍、奋不顾身?至于他是次从蒙山之攀回来后撰写的《携手日月行》,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式游记,一篇充满对故乡山水草木热爱的深情文字,蒙山的秀丽风光,在他笔下变得诗情画意,变得生动,变得诱惑,可谓妙笔生花,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道:人情练达是文章。来自“老革命根据地”、当兵十五年才退伍到地方工作的一场春雨,是笔者在沂蒙碰到诸多的雷锋式朋友之一。在攀登蒙山的路上,看到他左手拿着照相机,右手挽着一大包东西。走近一看,原来包里都是大家的水和各式小吃。看似小事一桩,却见微知著:我看到的是一位助人为乐、处处为人着想的一场春雨。

                   ●未希●
  未希是新朋友,可能也是是次沂蒙之行中和笔者聊得最多的一位朋友。
  十一月二十三日早上七点,四位临沂朋友已经来到笔者下榻的临沂宾馆楼下,他们分别是冯潇、一场春雨、未希和兰山开发区的徐总。他们,加上随后上车的陶陶,都是被“冯导”前一天才临时“抓丁”上路的,为此,笔者向各位一一致歉,并感谢徐总在百忙中亲自开车送我们到蒙山。
  我们的小车离开市区后,很快就进入一条漂亮的封闭式高速公路,没多久,从高速下来,沿着迤逦的山路朝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挺进。一路上,未希主动地打开了话匣子。从交谈中,了解到她有一位儿子在念中学,在校大部份学科的学习成绩优异,惟独对英语一科提不起学习兴趣,未希想听听我的看法。其实自己也没有什么良方,所谈者也不外乎“端正学习态度,在激烈竞争社会中求存”这样的老生常谈。后来,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到她儿子喜欢篮球,想起了笔者在初中篮球队担任队长的儿子,想起了他对姚明的崇拜,于是,就把话题一转,跟未希谈起了给小孩找一个“楷模”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这个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世界里,连篮球运动员都必须有国际视野,姚明也必须学英语,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最后,我建议未希引导她儿子以姚明为楷模,立足临沂,放眼中国,面向全球,拓宽他的视野,让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兴趣,到其时,对英语的兴趣自然就水到渠成。
  从小孩的英语教育我们谈到了沂蒙的“光荣革命传统”,未希自豪地和我讲起了她公公当年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光荣立功的故事。车子正在蒙山上盘旋,路上的路标忽然闪出了“孟良崮”三个字,立即意识到,眼前所在就是当年解放战争名震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战场。当年,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败在孟良崮,败在淮海,败在徐州,败在长江……最后不得不败走台湾。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中国过去百年自强不息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注入了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国共恩怨已成过眼云烟,齐鲁后代邓丽君的歌声从台湾唱到大陆,红透半边天;而另一位齐鲁之星巩俐,则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我看来,未希的儿子是幸福的,“根正苗红”的他,再也不用为上一代的历史包袱站台,完全可以摆脱一切意识形态的桎梏,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从未希的文章,知道她喜欢音乐,喜欢邓丽君的歌,喜欢中美混血儿费翔的歌,喜欢花,喜欢一切美丽的东西。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未希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更加珍贵的一面:心灵美。一篇《留在心底的歌》,用真情的文字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除却亲情、爱情,更加懂得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
  未希未希,未来的希望,在我们的下一代,在齐鲁、在神州大地“八九点钟的太阳”身上。
  ……


  嘟───
  公交车的一声长笛声,把笔者的回忆之旅戛然打断,耳边传来了司机师傅的声音:“到流亭机场的旅客请下车。”
  下车,换乘一辆计程车,没十分钟光景就到达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顺利办理好登机手续,看看表,十一点一刻,就给这次北行沿途各地的朋友发短讯道别感谢。
  中午十二点,山东航空235次航班的班机从青岛流亭机场腾空而起,直飞上海。
  望着机窗外逐渐远去的胶东半岛,忽然想起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

  差不多四百年前,一批英国清教徒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自由,逃避宗教的迫害,102人乘坐“五月花”号船横跨大西洋,历时两个多月,终于抵达今天的波士顿附近。面对严冬,印第安人教会了存活下来的50多人种植玉米、大豆、南瓜,使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后来,为了要表示对印第安人友善的感谢,对上帝眷顾的感恩,这批美国的先民就定了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眼下,笔者也要感恩,感谢是次北行沿途各地朋友们的热情接待,使我所到之处都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感谢他们周到的安排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笔者虽然远离家居,却处处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谢他们的忘我精神,牺牲周末假日和上班的宝贵时间,陪伴我四处奔走,辛苦劳累,不在话下。

  我们后会有期!

(全文完)
1楼
沂蒙儿女,豪气云千。八千文字,难言谢忱!Re:[随笔]《北行日志:马不停蹄》结局篇:沂蒙儿女篇
最近忒忙,一拖再拖,却未敢有丝毫马虎。

八千文字,难表对沂蒙朋友的深切谢意!
总算结局,再次感谢艾华是次北行沿途各地的朋友!!!

有事先下,晚上跟进。各位玩好,闪!
2楼
学习艾兄简洁流畅的文笔,还有面面俱到的礼数,以及珍贵的奉献精神和工作责任心!问好。
3楼
诸字拜读心历感应艾华先生此文,万语千言顿涌于心......
4楼
为艾华兄妙笔,尤其是心中爱人之怀感动。学习!
5楼
读过,感动杂着歉疚,实在是有许多不周之处,令我愧对你的表扬。希望着下次大家再相聚。那时候,当是美华园里百花开,呵呵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56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