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也谈宁静致远

楼主
[原创]也谈宁静致远
                        也 谈 宁 静 致 远

    宁静,它不单是一种生命瞬息间的状态,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它还是一个人生观取态的问题。
    宁静致远,应该是致远宁静,不是因为宁静才致远,而是因为致远才能宁静。你把问题看通看透了,你已知道事情的过去未来,当然遇事就能泰然自若地平静的了。
    世界上是没有平静的。是因为世界上任何的事和物,都是由两个对立的东西组成。对立的东西,永远是在运动的。但当两者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时候,在外表上就是静的了。这种静,不是静止,而是动态平衡的静。对立面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人们要寻找静的话,就必须从动的方面着手。谁能使浊水停止其浊,只有继之以动,才能使长久的清水慢慢地产生。
    三十根辐聚集安在一个毂上,毂是中空的,而辐是实的,这才有车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东西的实有部分,是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但是,必须要靠虚的部分来起作用。要收缩它,必须姑且扩张它,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与他。委屈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凡事不与人相争,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的,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治理天下者 必须无为,顺应大家的意旨,大家自然就有归心,执持不放的就必定会失去天下。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根本。天下万物的“有”是从“无”产生的。所以要回归到虚无,恬淡的境界才能做到宁静。如果你胸无渣滓,就不会为自己得到的而沾沾自喜,是因为你得到得,是别人失去的,而这种得到,是不会永远地拥有,它最终还是会失去的。对于自己失去的,也不会过分悲伤,是因为这是矛盾运行的结果。你能把一切都归于一,那你就可以做到宁静的了。
    禅宗的无念,就是最好的一种宁静。禅宗的无念,不是百物不思的无念,而是了知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而不执著。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忘掉了是非,是心的舒适,心里不变来变去,外面也不必服从谁,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会舒适,从舒适开始,到从不觉得不舒适,便是舒适的舒适。
    现在的世界,不是属于穷人的世界,现在的人们要为五斗米而折腰,为吃饭而挣扎。人们才没有你们那些穿暖饭饱人的潇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们不得不去执著,这也是无可非议的,是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的。如果一定要执着的话,那就要承受因执著而带来的后果。道家认为,安于天命,把经过努力而不能得到的,归于命运的安排,这是要有很高修养的人才能达到。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知到满足的这种满足,就能得到满足。江海之所能纳百川,是因为它处于最低层,如果你有水那样的胸怀,你就能做到安于天命的了。但是,如果你就是不信邪,为什么命运对我这样的不公平,我非要去执著,那么,你只能去做那些不按常规办事的事情。反正,法规都是由那些富人订出来的,也都倾向于富人们的。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你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承受事情的后果。如果你对上述的一切,都想得清清楚楚的话,那你去做任何的事情,就不是非常的萧洒和从容的吗。
1楼
宁静,它不单是一种生命瞬息间的状态,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它还是一个人生观取态的问题。
宁静致远也是一种心态.问好!
2楼
阿弥陀佛,欣赏黄先生赋予宁静致远的宗教解释,又是一片宁静的天地。人们总想度脱红尘,又被滚滚红尘所吞没,最后一段道出真谛。前段我转帖一文,顶上来一同欣赏。
3楼
凡事不与人相争,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的,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治理天下者 必须无为,顺应大家的意旨,大家自然就有归心,执持不放的就必定会失去天下。
竟生写得在理,读来受教.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风中秋叶[/u]发表的内容:[/b]

凡事不与人相争,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的,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治理天下者 必须无为,顺应大家的意旨,大家自然就有归心,执持不放的就必定会失去天下。
竟生写得在理,读来受教.[/QUOTE]
与世无争,清静无为,甘来顺受好像是一种精神,但被常人觉得是懦弱无能,恰如战争与和平,没有斗争就不会有安宁和宁静。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很难被统治者坚持之。
5楼
我也喜欢老庄的思想。孔孟的书是学来在上班时候用的,而老庄的书是下班后用的,是生活的智慧。我这年纪,该学学老庄了。问候竟生先生。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