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空——陈圆圆》(小说)

6楼
谢楼上诸位 !
7楼
与荒田老师商权 Re:[原创]小說﹕天空——陈圆圆
【刘荒田评论

本篇集中体现了曾宁的两重特色

《天空》一文,凸现了曾宁作为当今新锐小说家的两重特色:史识的圆融和想象力的高扬。她是读通了历史了,所以她有胆量有能耐把一段故实爱怎么捏就怎么捏。她的想象力总是叫人难以追蹑的,上天入地,神出鬼没。“天空”是何其宏大的寄托,其大气就在这里。

缺点也在这里:流于草率,人物太多,以大写意代替工笔的描画。如果能徐徐展开情节,精雕细镂人物性格,甚而再往前一步,将它和现代社会混在一起写,前卫和传统一炉冶之,就更妙了。】

“我行我素”,正是伊人文章可爱之处。

荒田老师精辟的评述,让学生增长见识。姑且也谬论几句:

读伊人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感觉。荒田兄说伊人难免“流于草率”,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对于习惯于“箱外思维”的伊人,要她“循规蹈矩”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若然如此,那就不是伊人了。伊人的作品,没有精雕细凿的痕迹。听说她写完的东西,从来不改内容,不改结构。也许这就是草率?换了一个角度,可能就是一种艺高人胆大的表现?

班门弄斧,荒田老师海涵。
8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Aihua[/u]发表的内容:[/b]

【刘荒田评论

本篇集中体现了曾宁的两重特色

《天空》一文,凸现了曾宁作为当今新锐小说家的两重特色:史识的圆融和想象力的高扬。她是读通了历史了,所以她有胆量有能耐把一段故实爱怎么捏就怎么捏。...[/QUOTE]
哈哈﹐愛花哥哥了解藕。也許要寫長篇應該象荒田兄說的那樣。[em43]
9楼
艾华:
   就文论文,倚马千言也许是一字不易的奇文,修改千篇也许仍旧是败笔,所以不必局限于过程,只要看文本,如果布置周密,细节动人,就是成功。如果尚嫌空疏,那就得再加工了。
不说这些,我要让嫁了个四邑老乡(一位英俊而卓越的画家)的曾宁看看台山人的厉害--我妈都快当“名人”了,你和我一起骄傲一回再说:


                         我 妈 将 要 当“名 人”             
                                                 刘荒田
    中午,邮差送来一封精美的函件,收信人是我妈。我妈连中文也刚够对付半版报纸,对“鸡肠”统统“莫宰羊”,便拿来给我看。这阵子老人家正埋头搓全家爱吃的“台山汤圆”。我一看,嘿,从《企业主管与专业人士名人录》(Who’s who)“全国登记处”付来的急件呢!喜出望外,赶紧细读。它的大意是:
“亲爱的XX:
    《全国名人录》是久负盛名的传记出版中心。对今年的《名人录》,‘Dun & Bradstreet‘(在纽约行证券登记代号为DNB,系在全球居领导地位的商业与技术资讯企业)已完成提名作业,我们现发出正式通知:您有幸将传略刊登于2004-2005年版。该书正在积极筹备中。谨致以热烈祝贺。
    本《名人录》每次出版,均获巨大成功,内中所收,全是获得成就的企业高层主管、专业人士和工商业主的传略。本《名人录》将按行业和专业分类,以便于人选者应用于各方面,既可作为重要的人脉网络,也可作第三者背书之用。《全国企业主管与专业人士名人录》提供安全的网上服务,同时,一如既往地,本《名人录》送交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存档。
    随信附上登记卡,鉴于付印期限紧迫,务请按时付回。我们收到回复后,将尽快与您联系,商讨刊登传略事宜。  
                               John Milone
                                                总裁兼执行长

附注:本《名人录》不收取任何费用,阁下也不会因此承担任何义务。我在此强调:一些假冒的《名人录》会收费,但《全国登记处》的《名人录》与之不同。”

    我拿着信,一似接到第一封求爱信的怀春少女般,“心似小鹿撞撞”。头一个想法是:老天不会下馅饼吧?拿放大镜检查信的抬头,分明是我妈列在护照上的正式名讳,地址也没错,那么――“妈,你发了!”我妈从操作台抬起沾满糯米粉的手,戳了我的太阳穴一下,纳闷地看着她老得颇具规模的大儿子,没说话。我掰着指头,庄重地把“发”的基本点列出:一,你将当选“美国企业高层主管以及专业人士”类的名人;二,你的名字和传略将印进精美的书籍,这本书籍将风行全球,首都的猛人将会在全球著名的国会图书馆看到。三,不要你付钱。
    我妈在用长满老年斑的手制造一颗颗雪白的小园子,似乎没理解其中的伟大,口气出奇地冷淡,甩来一句:“那又怎么样?”同时吩咐在炉子前打下手的我爸:“把虾米和腊肠碎倒进汤里,别烧干了。”
    “你回到家乡去,把《名人录》亮给市长看,怕他不设宴招待你呀?还有,华盛顿国会山庄说不定给你来电话,就某一项商业政策请你提供意见。来自全世界的许多企业、团体会来信邀请你去出席会议,美国和中国的大学会聘你当荣誉博士或者客座教授,不得了!”我爸听着听着,一脸是失落感,难怪他,我家从来是男人当家,这回牝鸡司晨,怪不得呢!我装作没看到。
    “神经病!”我妈摇摇一头花白的发,不再搭理我。把汤圆做好,比当名人实惠多了,唉,不识时务的妈!
    我拿着信,回到书房,悲伤地想,我妈死心眼儿,平白而来的荣衔和随之而来的礼遇,一概“去他妈的”。我妈视名人为敝屣也罢了,带累我作不成“名人之后”,“家学渊源”,“将门有种”一类美誉,统统失之交臂,岂能甘心?那好,我来弄。知母莫若子,我妈的传略,前段不论,从母难日至今,她的行迹事功,岂能不滚瓜烂熟?问题是升华,是渲染,一碗清水汤卧一片菜叶,可名为“门泊东吴万里船”,要把我妈打造为新科名人,需要的是炒作。
    先想想,我妈算不算“专业人士”。母亲大人今年快到80岁,“德高望重”一语是贴切的。她早年读过一两年蒙馆,不算正式的小学,文化程度在初小以下,能勉强读报纸和家信,记性特佳,我上中学时,她30多岁,背诵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舌头没顿过一下。她养大了6个儿女,有孙儿女13名,曾孙儿女2名。由她一把手一把尿地抱大的孙儿女6名。她一辈子作家务,工于家乡菜,清蒸咸菜和豆芽猪肠曾是全家的热门。年轻时家里经商,她忙完厨房,便到柜台后卖货。后来回到村里务农,没怎么下过地,至少有20年在临村一个人来人往的路口,开个体缝纫店,替人缝补衣服,手艺似乎不错,有一批固定的客人,收入除了上缴生产队外,还略有剩余,所以一直维持下去。晚年到了美国,和我爸一起住,替我的么妹当保姆,直到两个胖小子上小学。
    再想想,我妈算不算“企业高层主管”?她年轻时,我家先后开过海味杂货店和文具店,按照排行:祖父为董事长,祖母为副董事长兼财务长,我爸当执行长,我妈好歹能当董事局成员。那是过去,现在呢?她虽无所事事,但她的二儿子即我的弟弟在大陆办厂,是堂堂正正的董事长,人称“刘总”。参照古制,皇帝有太后,而一旦我妈要弄头衔,不甘寂寞的我爸不能不插一脚,即使是荣誉衔,因此她只能居次。
    于是,我为她老人家草拟了以下传记:
    “XXX,XXXXXXXXX人,XXXX年XX月XX日出生。教育程度:自学成才。曾任XX省XX市‘永益源’海味杂货企业董事,‘永益隆’ 文具总经销公司董事。终生担任家务卿。现任XX省XX市‘长发’五金制品集团副太董事长。
    系久负盛名的生育专家、育幼专家、名闻遐迩的时装师、备受推崇的家乡菜烹调家。
    多次被选为‘优秀母亲’,‘模范祖母’,在结婚60周年庆祝会上荣膺‘钻石奖’金牌。”
   我写罢,趁汤圆还没上桌,朗声念了一编,我妈装作听不懂,谦虚地保持沉默。我怕我爸喝醋,马上告诉他,在弟弟的厂里,他是“老太爷”,理所当然地成为凌驾于我妈的“太董事长”,爸爸那高兴劲!笑出了眼泪,却佯装是被胡椒粉熏出来的。我还要发挥下去,我妈老实不客气,把一枚汤圆塞进我的嘴巴,剥夺言论自由。
    我把汤圆吞下,益发焕发“名人之后”的灵感,加上三条:我妈擅长刮痧,孩子感冒发烧,例必按在床上猛刮,直到全身布满条状红斑而后止,果然手到病除。因此,加上一句:“多年来弘扬中国民间医学,成效卓著。”2,在我当知青的乡村,春荒时家里顿顿吃木薯粉做的汤圆,最艰难的年代,她居然攒下私房钱1600元,80年代来美国前,才不得已缴交给以精明著称的我爸,我爸无限感慨地说:“现在这钱顶屁用!”于是,我加一句:系微观经济学节约学派宗师,理财专家。3,我当农民的时节,听过我妈躲在卧室里吟出殡歌,哀切缠绵,声情并茂,吓得我从床上滚下来,问我妈:“谁死了?”我妈啐了一口口水:“大吉利是!我是学来防备万一的。”于是我再加一句:“民间艺术家”。              写罢,斟酌再三,打印出来,打算找双语专才翻译成英文,按说并不困难,除了“副太董事长”一词外。同时心存愧疚,几年前老拿《剑桥名人录》上“他妈的名人”开涮,想不到却如此热衷于我妈当名人。
    这一登记表寄付“全国登记处”后,除非出现意外(即有人雇请私家侦探揭我妈的老底,但不可能),我妈在“付印之期紧迫”的情况下,会收到以“热烈祝贺!”为标题的第二封信,内容该与我过去所攻击的“剑桥版”函件大同小异,收费分精装名人、简装名人、国际装名人、国内装名人等类,每类标价不同。登记处虽然强调“绝不收费”,那是指刊登传略不收,但印刷费、发行费不能不收,人家既然具有“国际声誉”,营运开销可以想见。如此堂皇的《名人录》,你的传记在上面,还不破破悭囊?五百块美元舍不得?好,登记处马上除名,反正你这个“国际著名资讯公司”筛选出来的名人,是它编派的,能抬举你当然更能抹掉你。到时怎么办?我写支票得了,《名人录》算是献给我妈80大寿的薄礼,只要她喜欢,而我爸也不眼红。
   

   
10楼
荒田老师美载妙文,笑得我要滚打地上:)))
家乡的汤圆是偶的挚爱,每次回家省亲,妈妈都会做一顿萝卜丝汤圆。

冬至的时候吃上一口,更是暖我心肠!

小时候保姆包汤圆的时候,自己也喜欢搅和进去,尤其喜欢一巴掌同时挪三四粒汤圆子。

谢谢荒田兄美文,让我再次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和其博大精深的温馨之处(尽管又要给口无遮拦的宁儿揶榆一番“向夏人”:-D)。

祝令尊翁、令寿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11楼
荒田兄﹐以後有文章就請另寫一貼。這樣便於管理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