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浏览文章
  • 本文章已被阅读 388 次
  • 查看原贴
  • 文章作者:Aihua
  • 所属分类:渭
  •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文章标题:成都三吃“好巴适”
    文章内容:

                    成都三吃“好巴适”

                      -柳旭凯-


      乘办事之便,重游西南重镇成都。

    此主题相关图片

    成都市中心一瞥


      上一次到成都,是在八年前进入西藏途中,属于路过性质。仅有的半天跑了武侯祠和华西医科大学,匆匆吃了顿石头鸳鸯火锅,对成都的印象止于它夏天的炎热,以及因为没有空调、玻璃窗必须“卷”下来的计程车。

    此主题相关图片

    成都的双层巴士与香港的酷似,乍一看上去,还以为人在香港


      重临蓉城,辗转各处,前后有近一个星期,时间比较宽裕。更重要的是,这次有当地朋友当向导,使自己是次天府之国之旅比较从容,焦点集中。

      听说笔者再次入川,以其真情简约的文字和风光如画的照片为川藏线上的汽车兵讴歌的文友望月立即和川藏线上的战友联系,为我以另类方式横跨川藏铺路,只可惜自己是次入川时间有限,只好把友人的一片盛情收入心坎,留待以后兑现。

      虽然这次没有机会走进望月笔下的川藏高原圣地香格里拉,却有幸在辣妹子的指引下领略闻名遐尔的成都三吃:火锅、川菜、小吃,不亦乐乎。

      笔者这位岭南人对川菜的接触始自旅美期间。纽约曼哈顿中城有两间(分别在西四十八街和列星顿大道上)走高档路线叫“五粮液”的川菜馆,在这里笔者开了川菜的荤,因为吃完下来那满头大汗,感受特别深刻,领略了成都水煮牛的麻辣。之后,也造访过旧金山的“辣妹子”、香港的“沪江川”、深圳的“巴蜀风”和“锦官城”,以及京沪两地的“俏江南”,对川菜有少许认识。然而,毕竟不是川人,不懂川食的精髓所在,不懂怎么点菜,吃起来总是觉得不地道。

      笔者在《纵横故国·苍海桑田》中曾描述过自己上一次路过蓉城时吃成都石头鸳鸯火锅的经历,望月读过我的这段描述,念念不忘,所以我到了成都后第一件事,她就在市区沙湾的“愚头记”为笔者指点江山,进行四川火锅的补课。

      在一个十字路口上的“愚头记”厅堂宽大,大堂包间,各适其所。望月介绍,“愚头记”的老板是一位退伍军人,转业到地方后胼手胝足,兢兢业业地在饮食行业打拼多年,如今事业有成,把“愚头记”开成了连锁。谈到“愚头记”,仍然身怀部队军官证的望月有一种为同袍成功而感到的自豪。

      点菜时,望月的先生、儒雅的小李征询我的意见,答道:成都人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汤锅端上来,汤料由姜末、辣椒粉、花椒、料酒、豆豉、醪糟汁、肉汤等烧成,烧好之后,把浮沫撇去,就成了火锅的卤汁。随后服务员上来为大家准备蘸食用的味碟,只听土生土长的辣妹子望月告诉服务员:特辣;老家贵州的小李要求中辣;我和今天出席作陪的诗人晓剑兄则要了微辣。根据各人的不同要求,服务员拿勺子在汤锅中瓢起卤汁,浇在略有少许葱末麻油的味碟里。“特辣”的卤汁来自火锅的表层,“微辣”的来自表层下面的汤,而“中辣”的则介乎两者之间。

      几碟餐前小菜有鸭舌头、炸排骨、黄瓜等,倒是清新爽脆可口。

      “愚头记”,顾名思义,就是鱼头火锅,以鱼头为主料,配以其他食料。今晚除了鱼头,小李还点了牛肉、海带、萝卜、蘑菇、莲藕等,把食料放进锅里,待汤烧沸后瓢起来蘸卤汁然后进食。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一顿大块朵颐下来,觉得最精彩的还是鱼头。这是白鲢鱼的鱼头,头大肉肥,肉多刺少,口感好。听望月介绍,这种鱼头在本地市场卖也就二、三块钱一斤,但来到店里,经过加工增值,可以卖出三、四十块的价钱云云。于是,围绕着一锅煮沸的红艳汤汁,大家吃香喝辣,面无惧色。以前闻麻色变的笔者,居然尽情于麻辣之中,埋头苦干,很快就被麻出满头大汗,频频用纸巾擦汗。很快地,我一个人就把餐桌上的一大叠纸巾用罄,不得不请服务员补充。注意到小李和晓剑兄前额微汗,惟独吃“特辣”的望月毫无流汗痕迹,一顿下来,依然容光焕发,满面春风,尽显辣妹子英雄本色,让我啧啧称奇。

    此主题相关图片

    瘴气重重的峨眉山


      请教望月,方知川人吃麻辣的根本原因,原来巴蜀之地常年阳光少,湿气重,本地百姓吃麻辣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去湿驱寒,所以,麻辣的川菜既是饮食习惯,也是养生之道。事实上,笔者在川的几天里,确实天天笼罩在阴霾之中,难怪有一句成语“蜀犬吠日”,形容四川能见太阳的日子不多,偶尔日出,狗遇上便吠,比喻少见多怪。

    此主题相关图片

    峨眉山上的猴子


      如果说这顿鱼头火锅辣香浓郁,味道“好巴适”,那么“味道江湖”的川菜就又是另一番景象。

      甫入蜀地,热情的望月就问我来到蓉城除了公事还有什么事要办,我几乎是脱口而出:成都三吃和杜甫草堂。吃过火锅,川菜自然就排上了议事日程。所以两天后笔者刚从峨眉山下来,就直奔成都羊西线蜀汉路上的“味道江湖”,与川菜有个约会。

      经过老式青砖砌成的门柱,走进“味道江湖”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色调简洁,深色木质的椅子,在在让人感觉到一种自然古朴,确实有点往日江湖酒肆的味道。听说这间川菜馆子开张了才五、六年,是由四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从一家小餐馆发展到如今八家分店、员工过千的现代化企业。看来,餐饮业不但给天府之国的食客带来为人称道的美食佳肴,还给很多脑筋灵活、把握先机的人开辟了创造一番事业的舞台,繁荣了本地的饮食经济。

      来到二楼的包间,除了望月、小李夫妇和晓剑兄,还有一位靓丽可爱的小姑娘、望月小李的女儿--思巧。九岁的小思巧,中国未来的花朵,得父母基因传承,尖圆的脸庞,浓眉的大眼,活脱脱一位“好乖的么妹儿”。再加上其活泼的个性,那一脸灿烂无邪的笑容,是人见人爱的“么妹”。

    此主题相关图片


      点菜的任务再次落在望月和小李身上,川人点川菜,大家放心。他们果然不负众望,很快,一味味“清得自然、辣得火爆”的川菜就从厨房鱼贯而上:香芋卷、夫妻肺片、川北凉粉、脆皮兔、鳝段粉丝、粉蒸肉、麻婆豆腐、回锅肉、水煮肉片等。吃得笔者大汗淋漓,吃得大家津津有味。对笔者来说,最特别的是那脆皮兔,作为冷盘,皮脆肉嫩,本来十分清淡的兔皮兔肉,在酱料的佐食之下,颊齿留香。这也是笔者生平第一次吃兔子肉,随后在上海虹桥的“俏江南”又吃了一次。

    此主题相关图片

    左:脆皮兔;右:川北凉粉


      边吃,边把话匣子打开,用成都话来说,就是“摆龙门阵”。很快,就聚焦在“成都美女”这个话题上。记得眼前的成都美女望月年前曾经为《成都生活》系列写过《美女经济》和《成都夜色》等专题文章来探讨这个话题,而诗人晓剑兄也写了一篇文章热情洋溢地夸赞他工作所在单位编辑部美女如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时读完晓剑兄的文章后,一方面内心质疑这是否属于四川男同胞老王卖瓜的炫耀之作,另一方面,也有了要再进巴蜀审美之心。

    此主题相关图片


      是次入川,虽属走马看花,但还是有机会对成都女同胞作近距离观察,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这种观察:赏心悦目。成都美女之美,体现在皮肤,体现在身段,体现在气质。兴许那白皙细腻的皮肤和那长年不见太阳、在湿润空气中生活有关系;兴许那清新温柔又热情奔放的气质和巴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大都市有关联。

    此主题相关图片


      眼前的小思巧就是一位水灵灵的美人儿,在最近参加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竞赛从四川赛区脱颖而出的她,即场表演了诗歌朗诵,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诵了王梓童的儿童诗歌《杨树之歌》:

      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杨,
      特长就是歌唱。
      我们的歌声很美妙,
      我们的歌声很好听。
      ……
      感谢绿色春天,
      她让我们茁壮成长。

      笔者也为思巧感情丰富的朗诵所感染,一瞬间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岁月……

      当思巧唧唧喳喳地用成都话和父母继续演绎着一幅天伦之乐图的时候,自己才从回忆中转过神来。于是,我学着用成都话夸赞“成都好巴思”,她马上用普通话纠正了我的发音:“叔叔,应该是hao1 ba1 si”,有点像中英语组合“蒿bus”。

      通过饭桌上的观察,发觉诗人晓剑兄对麻辣的承受能力似乎与笔者不分伯仲--程度适中,便想起了他那篇《成都美女》,立即追问他的家乡,方知诗人原来是安徽人,来成都读完大学就留了下来。所以他对成都美女的赞誉乃出自其由衷之言,而非老王卖瓜。

    此主题相关图片

    峨眉山上川蜀艺人表演长嘴茶壶绝活:高山流水


      龙门阵一摆就是三、四个小时。事后才知道晓剑兄酒力很好,每每三杯下肚,诗兴大作,妙语如珠,佳句连连。只是今晚儒雅的小李以茶代酒,我与晓剑兄也就浅尝啤酒,未能一睹诗人对酒高歌的豪迈风范。

    此主题相关图片

    成都琴台路食街


      从“味道江湖”出来,时间已经不早,盛情的主人仍然坚邀笔者旋风式地经过古色古香的琴台路食街,走访了武侯祠旁边的“锦里”--一条集南京夫子庙、以及上海的城隍庙、新天地于一体的夜生活一条街。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翌日上午在望月的陪同下游览了成都西门外的杜甫草堂。唐朝诗人杜甫有中国“诗圣”之誉,一千二百多年前因为避战乱,在成都住了四年,留下了240多首诗作。如今的杜甫草堂,是后人修建的,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非常典雅。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这样,笔者这次到蓉城的心愿就剩下了最后一项:小吃。

      在识途老马望月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在市中心的一间小吃店坐下来。为了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品尝四川小吃,望月要了一个小吃套餐。很快,服务员就把林林总总的小吃端上来:辣的有灯花牛肉、钟水饺子、肥肠粉、川北凉粉和甜水面;咸的有锅贴和韩包子;甜的有三大炮麻团、漱汤圆和醉豆花等。都很喜欢,但最令笔者回味的应该是那韩包子。听望月介绍这韩包子的名字来自其发明者韩姓师傅,创制于上世纪初,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皮薄松泡、馅心饱满、入口化渣,被称之为“成都小吃之上品”。两个韩包子下肚,无法用言语去形容它的美味,无论软和可口的皮,还是麻香甜美的馅,都令人叹为观止。

    此主题相关图片


      几个小时后,川航8963次航班从成都双流机场腾空而起。行将降落上海,三位端庄大方美丽的空姐,来到过道,引领大家在座位上做操,只见全体乘客都自动自觉地跟着空姐在座位上摆动着自己的胳膊和手臂,进行解压去倦的体操。参与程度,几乎是百分之百,男同胞乘客尤其踊跃。

      脑海里忽然响起一位佛山诗人的妙句:美丽的力量是无穷的。

      感谢望月和家人,感谢成都,给我留下了“好巴适”的回忆。

    (二零零六年初夏)

     
    本文最后发表或修改时间:2006/5/25 20:16:24
    发表评论
    成都三吃“好巴适” 的评论 共 0 篇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错误信息
    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是:

  • 你尚未注册或登录,无法发表评论。
  • 注册登录
  • ≡ 『浦江乡音』免费个人文集(主页)系统 Ver1.0            程序美化:Lime ≡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