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浏览文章
  • 本文章已被阅读 209 次
  • 作者原创
  • 文章作者:锟斤拷锟斤拷
  • 所属分类:散锟斤拷锟斤拷锟?
  •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文章标题:雪花与煤灰齐飞的日子
    文章内容:


    雪花与煤灰齐飞的日子
     
     
    早年在台湾没见过雪,只偶尔从有异国情调的小说或童话里读到,或从一些电影里
    看到雪的影子,不免对雪充满了神秘的想像与向往。一九六一年到美国留学,在中
    西部的密尔瓦基城首次见到了雪摸到了雪,当时的兴奋之情,多少可从我写的这首
    〈雪仗〉诗中看出:
     
    随著一声欢呼
    一个滚圆的雪球
    琅琅向你
    飞去
    竟不偏不倚
    落在你
    含苞待放的笑靥上
     
    诗中的「你」是与我几乎同时到马开大学念书、后来成为我妻子的之群。密尔瓦基
    城在芝加哥北边不远,开车才一两个钟头,但记忆中那里的冬天似乎比素有风城之
    称的芝加哥冷得多,风刮在耳朵上,比刀还利。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身上
    还残存著亚热带的热气,骤然同北国的冰雪一碰撞,感觉特别敏锐的缘故。而属于教
    会的马开大学当时的校风相当保守,对学生的衣着有它一套要求,女生只能穿裙子
    不许穿长裤。从宿舍到教室短短几个街口,中途还有几个可避风暖身的药房和商店,
    之群那两节介于裙子与长袜之间的膝盖,仍被冻得红彤彤,让在恋爱中的我,频呼
    我见犹怜。

    马开大学虽是教会学校,我们两人也都拿了学校的奖学金,但开明的校方从没要我
    们上过一堂关于宗教的课,更没要我们入教。我认识的美国同学似乎也大多不是教
    徒,至少他们没同我提起过。校园里有一座大教堂,但我们从没进去做过礼拜。除
    了偶尔抬头看看它上面的大时钟所指示的时间外,只有在钟声突然鸣响,高耸塔尖的
    十字架上积雪纷纷下坠时,才吸引了我们的眼睛。但在记忆中,它的存在却是同我
    们那段快乐的时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多年后我写一首叫〈冬天的行板〉的诗时,
    写到最后一节:
     
    当钟声在晚风里
    静静点燃
    明明灭灭的星星
    天空成了教堂
    肃穆而庄严
     
    浮现心头的,便是那座教堂。

    当时在马开大学念书的华裔留学生,多来自台湾及香港。男多女少的十几个人,在
    异国相濡以沫,相互扶助,周末假日经常结伴郊游,或挤在公寓里聊天。特别是在
    风雪交加的日子,一群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吃饭吹牛怀旧,是相当温馨的场面。
    理工科的同学大多有奖学金,虽然每月才一百多美元,节省一点也还可勉强凑合,无
    需花时间去打工赚钱。那时候除了一位攻读政治学位的同学外,我们都是单身。这
    位同学的太太烧得一手好菜,夫妇俩又热心好客,他们相当高级舒适的公寓便成了
    同学们的活动中心。而我为了省钱,同三位比我早一两年从台湾来的同学,在学校
    附近合租了一栋老房子的二楼,两人一个房间。房租很便宜,每月每人才三十多元,
    只是房子太过古老,走在地板上嘎嘎作响有如危楼,烧煤的暖气设备更是简陋,我
    记得冬天早晨醒来,鼻孔里黑黑的全是煤灰。那年头根本不知道房客有什么权益,
    只知自求多福,用一件破汗衫盖住暖气出口,过滤过滤了事。更可怕的是厨房里烧
    饭的煤气炉一打开,躲在里面的蟑螂便倾巢而出四处奔窜,每次都让我头皮发麻。那
    时候的鸡又肥又便宜,每只只要几毛钱,同房间的同学胃口奇佳,每天下课后顺路
    从超市买回来一只白白嫩嫩的肥鸡,用白水煮,除食盐外不加任何作料,赤裸裸的
    鸡味弥漫全屋,特别在门窗紧闭的冬日。他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却有好几年一
    闻到鸡味就反胃。
     
    一九六三年夏天拿到硕士学位后,我到密尔瓦基城郊的一家大公司从事核能发电厂
    的设计工作,在离公司不远处租了间公寓。六十年代的美国还相当朴实,许多人家
    还在院子里晾晒衣物。那时我们已结婚,之群怀孕行动不便,出大太阳的周末我常
    帮她端著篓子到院子里去晾晒洗好的衣物,觉得这种举手之劳没什么大不了。偶然听
    到一位邻居太太指指点点对她的卡车司机丈夫唠叨:「你看人家丈夫多勤快!」也
    没太在意。

    十二月的一个寒夜,刺骨的冷风把停车场上的许多汽车都冻得断了气。第二天早晨
    附近的加油站忙得不可开交,到处是找他们发动车子的顾客。那天早上我刚好有一
    个重要会议,给加油站连打了几个电话都打不通,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位卡车
    司机老兄大概看到了机会,问我要不要他用卡车推我的车子,试试以土法发动。我感
    激地一口答应了。上了车还没坐稳,他的卡车便猛然加速,顶著我的车子在一条高
    出地面好几尺、还残留著冰雪的马路上狂奔起来。路面很滑,车子根本不听控制,
    更不能踩刹车,只有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眼睁睁看着两旁的树木直直向后飞逝,
    不知什么时候会冲下沟去,任我怎么大叫他都听不见,或故意听不见。
     
    这样过了长长如一世纪其实也只不过几十秒钟的时间,他大概把一向受太太唠叨的
    气泄光了,才松开油门停了下来。我已不记得当时车子是否发动了,但这幕紧张如
    恐怖电影里的飞车镜头,一直深印在我冰雪的记忆里。当然这事也只能怪自己太健
    忘,没记住在台湾课堂上听到的一桩类似的恶作剧。教我们汽车原理的兼职教授是一
    位运输军官,经常开著吉普车到处跑。有一天在一条窄路上,一辆三轮车挡在他前
    面,任他怎么按喇叭,都不理不睬不肯让路,他一气之下用吉普车顶著它在路上飞
    驰起来,直到气消了才放松油门。「当我一边超车一边转过头去看那三轮车夫,」
    他对我们说,眼里闪著顽童恶作剧的得意,「那才叫面无人色哪!」

    在台湾时曾读到美国诗人艾略特在他的名诗〈荒原〉里的诗句:「冬天为我们保暖
    /覆盖大地以健忘的雪。」心想它大概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都是诗人丰
    富的想像,当不了真。冷冰冰的雪怎么可能为我们保暖?在同雪打过多年交道之后,
    特别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那些又厚又轻又柔又白的新雪,可爱得就像我在〈装置
    艺术〉一诗中所说的:「引诱一双天真的脚/去踩去没膝去惊呼去笑成一团」。在
    开阔的野地上越野滑雪,更令人头顶直冒热气,一点都不觉得冷。倒是有一年冬天
    我回到没有雪的台湾,连绵的雨季里那种又湿又冷的感觉,渗入骨髓,使我写下了
    下面这些诗句:

    忘了冬天
    曾是这么冷
    这么风湿
    每个记忆的关节
    都在
    隐隐作痛

    觉得艾略特的话一点都不夸张。在北风狂啸、气温剧降的时候,积雪覆盖下的一些
    动植物,因雪中大量气泡的绝缘保护,而不致被活活冻死。

    这几年也许是地球气候转暖的关系,冬天似乎越来越暖和,雪也下得比记忆中的少。
    而冬天烧煤取暖更几乎已绝了迹。不久前同两个儿子谈起当年在密尔瓦基城所过的
    雪花与煤灰齐飞的日子,他们都笑我又在那里编造忆苦思甜的故事。我说我这可是
    在忆甘思甜。在那些年轻且充满对未来憧憬的岁月里,许多本来是苦的东西,现在咀
    嚼起来,竟都有点甘味,如青涩的橄榄。

    原载:《世界日报》副刊, 2008年3月13日

     

     
    本文最后发表或修改时间:2008/3/14 8:04:57
    发表评论
    雪花与煤灰齐飞的日子 的评论 共 0 篇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错误信息
    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是:

  • 你尚未注册或登录,无法发表评论。
  • 注册登录
  • ≡ 『浦江乡音』免费个人文集(主页)系统 Ver1.0            程序美化:Lime ≡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th 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