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转帖]看滄桑 自己也滄桑(作者:王鼎钧)
    [ALIGN=CENTER]看滄桑 自己也滄桑[/ALIGN]
     [ALIGN=CENTER]作者:王鼎钧 [/ALIGN]


      七七抗战发生以前,中国的青年人有朝气,肯上进。那时有个说法,青年最认同的形象是:黄埔军校学生,新闻记者,土木工程师,外科医生。(那时一般人认为中医长于内科拙于外科,亟须西医补救。)

      那时的新闻记者大概穿深色的中山装,胸前左上的口袋里插著“金星牌”自来水钢笔,传说他的那枝笔有魔力,他写下谁的名字谁头疼发烧。那时的工程师穿工人的粗布服装,大手大脚,时常从口袋里掏出计算尺来东量西量,据说他的这把尺能量出来地球多大。外科医生给人的强烈印象是戴口罩和橡皮手套,那时没有塑胶,大家说他杀人不用偿命,因为没留指纹。那时黄埔军校的学生还乡探亲,只见他穿黄呢军服,戴白手套,天子门生,铁打的少尉,扎武装带,佩短剑,他用那把剑杀人不偿命,因为他杀的是敌人。

      有一夜我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佩短剑,口袋里插金星牌自来水笔,戴橡皮手套,拿著计算尺。年轻爱做梦,这是难得的好梦美梦。

      新闻记者布衣傲王侯,见官大一级。新闻记者总是饭局不断,“和尚吃十方,记者吃十一方,和尚也要招待记者”,这话不假。有一老兵说,抗战八年,道路流离,他看见多少人挨饿,新闻记者总有人供应三餐,所以他后来把女儿嫁给记者。内战时期,长春断粮,官方说饿死十二万人,野史说饿死三十万人,有钱人拿一栋房子换一碗米,房子还有、米没有了。除了达官,有三种人不会饿死,军人,美女,新闻记者。

      文艺沙龙找我来谈说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因缘,我看两者难分难解,有人做作家做不好去做记者,也有人做记者做得很好去做作家,失败的作家有两条路,做记者或做教员,成功的记者也有两条路,做官或者做作家。报纸是记者的前方,作家的后方,文坛是记者的后方,作家的前方。大英百科全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单介绍“作家记者”或“记者作家”,用词颠倒中寓有褒贬,前者文学成就大于新闻建树,后者似乎相反。

      有些好记者也是好作家,在我心目中外国有海明威,马克吐温,萧伯纳,毛姆,约翰根室,莫拉维亚;中国有萧军,徐訏,萧干,张恨水,王蓝,范长江,曹聚仁,南宫搏。还有梁启超和于右任似乎可以入列,但是又未便高攀。

      现在南京大学有“作家记者班”,广东有“作家记者俱乐部”,网站有记者作家网,山东大学有文学新闻传播学院,这些都显示作家记者合流。新闻写作的方式是否因此发生改变?记者越来越像作家、还是作家越来越像记者?这是新闻研究所的论文题目。

      新闻记者不是容易做成的,他得有外向的肉体,内向的灵魂,他热情勇敢,同时冷静周密,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一个腔子里。他是好人,懂得一切做坏事的方法,他不做坏事做好事,但是他为了做成一件好事往往要先做坏事,相反的特质,矛盾统一,稀有难得,上帝用特殊的材料造成的破格完人。

      新闻记者天天遇挑战,时时有压力,他吃的是英雄饭,凭一身武艺,水里来火里去。他是一个“不能输的人”,而胜利的果实很快就腐烂了,运动员拿到金牌,他的荣誉可以维持四年,报纸记者的胜利只有二十四小时,电视记者只有两小时,广播记者也许只有十分钟。同行竞争,你死我活,聚光灯照在谁身上,谁立时成为箭垛,相识满天下,忽然最孤独,春天迎接挑战,路上没有蝴蝶,夏天迎接挑战,树上没有叶子。

      我在报社打工的时候社会新闻挂帅,在很大的程度上,社会新闻就是犯罪新闻,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是王牌、是红人。我跟一位社会版的名星记者邻桌而坐,只见他每天挺胸抬头出去,垂头丧气回来,他忽然发现人民的道德水准极高!天下太平无事,找不到凶杀、贪污、强奸、拐带人口、卷款潜逃。一天没有独家,他在采访组贬值,一星期没有头条,他在老板眼中贬值,一个月还不见惊世骇俗,他在这同行中失去尊严。有一天这位明星记者喟然叹曰:“我去杀一个人,回来自巳写,他们谁也写不过我。”记者身处此境,父子不能相救,兄弟不能相顾,夫妻同床异梦,同行都是冤家。他们羡慕作家,一同说故事,一同朗诵新作,切磋琢磨,种种佳话美谈。

      一般而论,作家的工作很安全,新闻记者却上了“最危险的职业”排行榜,名次紧紧排在警察矿工之后,位居第三。(服兵役是权利义务,并非职业,所以军人没计算在内。)我喜欢恩尼派尔,他的风格至今留在我的作品里,他在琉璜岛战役采访时被日军的狙击手射死。二战战场留下的纪录,有一次“十天内死了七名记者”,有一次“一颗炮弹炸死五名记者”。据保护记者协会发表的讯息,2003年全球有62名记者殉职,其中15名死于伊拉克,单是4月8日这一天之内就有七名记者受伤,次年5月28日,伊拉克境内又有日本记者两人死亡,6月10日,BBC记者一死一伤。2003这一年,全世界有133名记者被本国政府逮捕坐牢,还有许多记者因揭发黑幕遭黑社会打伤。

      我们恭维记者,当面称他是名记者、大记者,周勻之在他的《记者生活杂忆》中自嘲,名记者是“有名字的记者”,大记者是“年纪大的记者”。名记者不易,大记者更难,脑筋快,胆子大,运气好,一条新闻可以名满天下,若要大格局,大气派,恐怕百年难遇一人。

      何谓大记者?1953年,好来坞拍过一部电影叫《罗马假期》,奥德丽·赫本演一个年轻的公主,格里高利·派克演一美国记者,情节不必细表,公主天真烂漫,没有防人之心,记者推动事件发展,乘机“偷拍”了她许多照片,足可写一篇轰动两国的新闻,那样记者可以得大名,公主的声誉和王室的尊严却要受到严重伤害。最后记者把照片送给公主做访美纪念,他放弃了新闻报导,等于放弃了普利策獎。人散剧终,格里高利·派克独立大厅之内,导演用仰角给他拍了一个镜头,拔高他的形象。这时他是“大记者”。

      何谓名记者?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非洲某一地区大旱,赤地千里,某记者驱车经过灾区,烈日当空,不见人烟,只有一个幼童坐在干裂的土地上,奄奄一息,旁边站著一只兀鹰,这只以腐肉为食的猛禽显然在等那孩子死亡。记者停车拍照,然后赶回办公地点发稿,那张照片登在各国的报纸上,我也在中文报纸上看见了,孩子又黑又瘦,衣不蔽体,脖子已无力支持头颅,兀鹰的体积几乎比孩子还大,目光阴沉盯住孩子的身体,背景则是一望无垠寸草不生,谁能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也算旷世奇缘,那位记者的大名立刻传遍世界。有人问他那孩子后来怎样了?他不能答覆,这就是名记者而非大记者。

      名记者是新闻的产物,大记者是文化的产物。

      我是读报长大的一代,后来有听广播长大的一代,然后有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上网长大的一代,上帝造人,媒体加工,代代人气质不同。看人挑担不吃力,作家看记者,越看越有趣,见过几位了不起的采访记者,上天不拘一格降人才,亦侠亦儒亦枭雄,能耐天磨真好汉,惹得诗人说到今。他们的故事今天一言难尽,不堪回首,新闻媒体惨淡经营,记者耗尽青春打前锋,不眠不休,患得患失。世事无常,英雄无觅,回想我们当年那些贪嗔痴都随雨打风吹去,早知道隆中高卧,省多少六出歧山。

      我不想做记者,只想做作家,人寿保险费比较便宜。记者是熊掌,作家是鱼,我一直坐在鱼与熊掌之间左顾右盼。作家空间较大,有不朽的作家,合时的作家,受人崇拜的作家,崇拜别人的作家。巴尔札克立志作家,有人警告他“艺术没有中产阶级”,意思是如果不能最高,只有完全失败。我发现作家也不拘一格,铿铿锵锵的作家,嘻嘻哈哈的作家,奇文共赏的作家,孤芳自赏的作家,不专心的作家,不后悔的作家。有人如此介绍我:“这是最有名的作家,”对方一怔:“哦?没听说过!”你没听见过的作家仍然是作家。
     
    [ALIGN=CENTER][/ALIGN]
    -------------------------------
    转自  美国中文网
    http://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paper&act=details&col_id=330&news_id=109667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王鼎钧先生应该是一个记者出身的作家,对记者职业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洋洋洒洒一篇文章,道出了记者与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这两种职业的相似和相异。道出记者的沧桑,也道出作家的沧桑。记者也可以同时是作家。中国有一阵流行一种文学体裁,报告文学。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学生、农民、乞丐、大兵、记者、编辑、老师、作家等,走遍大江南北、关内关外、渡过海峡、远游大洋彼岸,却未曾回归故土。正是看滄桑 自己也滄桑!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学生、农民、乞丐、大兵、记者、编辑、老师、作家等,走遍大江南北、关内关外、渡过海峡、远游大洋彼岸,却未曾回归故土。正是看滄桑 自己也滄桑!

          读沧桑文,感沧桑意。正是作者的沧桑人生成就沧桑笔调,沧桑文章,沧桑作家。学习!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王鼎钧先生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的文学生命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 "良工式古不违时" 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凭借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写出了他最好的散文。王鼎钧的写作范围多元化,诗、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其中以散文最具感性和知性。在台湾文学界,王鼎钧是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师,他在台湾为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对文体的混合(在台湾)或有首开风气之功。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雅俗共赏。长年浸润,对文学尚有若干独到的见解,发为随笔杂感书评剧评,对同时代的人多所启发。蔡倩茹的《王鼎钧论》曾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彷佛那浓浓的树荫。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8040
              • 经验15702
              • 文章975
              • 注册2007-04-14
              今日上美華,就遇上說鼎鈞公和老前輩的大作,十分高興!我先下載進他的文集裡,待晚上慢慢讀。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874
                • 经验248210
                • 文章10175
                • 注册2009-05-21
                沧桑感颇浓郁的文章,分析很透彻!细读慢品之文!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王鼎钧是和余光中一样的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早已游遍祖国大地。鼎公今年84岁,已近七十年没回故乡,成为家乡父老的遗憾,也是鼎公的遗憾。下面是鼎公关于乡愁文学的一篇文章。读后让人悲凉,欲哭无泪。

                  --------------------------------------------------------------------

                                         臣 心 如 水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作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作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  

                  那夜,我反覆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溪赴海料无还!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王鼎钧是和余光中一样的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早已游遍祖国大地。鼎公今年84岁,已近七十年没回故乡,成为家乡父老的遗憾,也是鼎公的遗憾。下面是鼎公关于乡愁文学的一篇文章。读后让人悲凉,欲哭无泪。

                    --------------------------------------------------------------------

                                           臣 心 如 水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作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作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  

                    那夜,我反覆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溪赴海料无还!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COLOR=blue]故乡人期盼王鼎钧先生重返故乡!希望他能像向他崇敬的散文大家苏雪林女士那样,百岁高龄回故乡。这是介绍她的重返故乡落叶归根的文章:[/COLOR]

                      *****************************************************************************

                                       [B][COLOR=red]苏雪林:越过百岁回故乡[/COLOR][/B]


                      [FLASH]http://olpaper.xplus.com.cn/papers/ahsb/20080726/SB15H_3.jpg[/FLASH]

                      [FLASH]http://olpaper.xplus.com.cn/papers/ahsb/20080726/SB15H_1.jpg[/FLASH]


                           苏 雪 林(1897-1999),安徽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人,1897年3月26日生于浙江瑞安,原名苏小梅,笔名有绿漪、杜若等。17岁以家乡一个童养媳的坎坷生活为题材,用文言体写出了第一篇小说。1913年入一教会中学读书,次年冲破家庭阻挠,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母校附小任教。1918年报考北京高等女子师范,与黄庐隐一起成为旁听生,后升为正式生。1921年考取了由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海外中法学院,后转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美术、文学。1925年因母亲生病辍学回国。1928年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次年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1930年任安徽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她在武大任教达18年之久,与凌淑华、袁昌英一起被戏称为 “珞珈三剑客”。


                          回乡心愿

                        1996年,苏雪林在台南美德安养中心度过了100岁的华诞。自94岁那年,写下《浮生九四》这本自传以后,她的创作便画上了句号。

                        她即将度过一段难免孤寂的暮年岁月,但是,各种荣誉频频而至,在百年的人生之旅中,她执鞭杏坛五十年,砚田耕耘八十载,作品六十多部,达一千六百余万言,集作家、诗人、学者、教授、画家于一身。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绘画、翻译、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各领域都有骄人的辉煌成就。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天文、地理、科学、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山川河流、日夜星光等等全部囊括其中。

                        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她功成名就、德艺双馨。现在她确实老了,在这暮气深沉的岁月中,她似乎踏着阴阳两界,恍惚中不断地看见深爱她的母亲,看见她的祖父、父亲,看见故乡,看见故乡的亲人,多少次从梦中惊醒,呼喊着她的母亲……几乎夜夜梦回故乡,于是,她像孩子样地大哭大闹:“我要回去,我要回家乡去,我要去给母亲扫墓,我已经七十多年都没回去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她都已经一百岁了,难道还不能回到故乡?游子的灵魂迟早都是要回到故乡的,她必须要回去。谁来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看来只有唐亦男教授了。这个她曾经的学生,后来的同事,到了晚年几乎就像是女儿一样陪护着她,她的所有的一切外出活动,都是由唐教授安排、陪同。

                        “求求你,带我回家一次吧,我要回家!”

                        唐亦男教授面对坐在轮椅上的这个老人,几乎瞪大了眼睛,她从老人睿智而坚定的眼神中,知道她回家的打算不是一天两天了。唐教授曾多次看见她对着床头一幅黄山风景照,痴痴端祥,目光迷离地陷在回忆之中。这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唐教授又怎能拒绝她最后的这个心愿呢?

                        唐教授及时和苏雪林在大陆的亲友及研究她作品的安徽大学教授沈晖取得联系,并在台湾为她申办出境手续。这需要较长时间,再说,这样高龄的老人出门远行,要做各种各样的准备,还要克服许多心理上的因素。但苏老已经下定了决心,她对唐亦男说:“我等,我一定要等到生回故乡后才死的,你莫怕!”

                        她说话从来都是算数的,她一定会在回到故乡以后,才告别人间奔赴黄泉。这一点唐亦男教授完全相信,因为在她的生命里有一些很奇妙的精神因素在主宰着她。在她快接近五十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灵感飞跃而至,她找到了通向楚辞屈赋那座深奥之堂的门径,兴奋得几天几夜都无法入睡。但是,等她冷静下来之后,她才发现,要把这门学问弄通,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去深入研究,屈指一算,如果活不到一百岁,这项工作就无法完成,她必须要活一百岁。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活一百岁!

                        她果真活到了一百岁,完成了集大成的《屈赋新探》这部150万字的煌煌巨著。

                        时间过起来是非常漫长的,直到她过完102岁的生日,唐亦男教授才把令人兴奋激动的喜讯告诉她。安徽大学正在筹备70周年校庆,将邀请她回校参加庆典,还要邀请她讲学。她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几天后,安徽大学的正式邀请函寄到,当唐亦男教授把这封邀请函送到美德安养中心后,苏老颤抖不已,沟壑纵横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回乡的日程也已确定了下来,唐亦男教授与安徽大学沈晖教授对她的行程作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美德安养中心的蔡院长和一直陪护她的曾淑贞小姐自愿护送她回乡。

                        苏雪林要回大陆的消息不胫而走,文艺界、学术界的朋友都替唐亦男教授担心,说她真是胆大包天,带一个百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回乡,“她可是台海两岸唯一存活的五四人,是国宝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担当得起吗?你就会留下骂名!”

                        但是,唐亦男跟随了老师四十多年,她怎么能不完成老师这一回家的夙愿?即使冒风险她也要尽一份做学生的孝心。1998年5月21日,原成功大学校长和一般同仁、朋友在美德安养中心为苏老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欢送茶会,大家祝她一路平安,一杯清茶,一束鲜花,是大伙一片赤诚的心意。

                        1998年5月22日下午一点,他们一行从高雄小港机场乘坐飞往香港的华航班机,然后从香港转机直飞安徽省会合肥。

                        从1949年苏雪林离开大陆,到1998年,头尾整整五十年,今天,她终于回到了大陆。回到故乡

                        从黄山区城里到太平湖北岸的永丰乡岭下村,有50多公里的路程。一年前,安徽大学的沈晖教授就来到黄山区为苏雪林回故乡作准备安排,考虑到老人的高龄,经不起汽车在山路上的蜿蜒颠簸,第一方案是从水路走,横穿太平湖,直达北岸永丰乡,可以缩短20多公里的行程。但考察了直抵北岸的水路后,发现水路必须要看明年湖水的涨落情况,水位高船可以直接靠到永丰乡公路内侧,水位低则无法抵达岸边靠岸。第二年,果然水位低,只能实行第二方案,走公路,缓慢行驶。

                        1998年5月27日,这天是皖南山区最好的初夏晴朗天气。他们一行住在黄山区的 “太平国际大酒店”,早上,唐亦男教授就告诉大家:“苏先生今天要回家,精神特别好!”上午八点钟,随行人员推着她坐在轮椅上,出酒店,抬上汽车,就开始朝太平湖方向行驶。除了黄山区政协和台办的相关人员外,安徽电视台和黄山区电视台的记者们,以及地方上的文学爱好者和岭下村来接迎的苏氏后辈,都以不同的方式跟随车队行驶。车队以平均不到40公里的速度行驶。

                        上午10时许,车过太平湖大桥,唐教授让车停下来,略作休息,并将苏老抬下来,欣赏太平湖的风光。苏老坐在轮椅里,望着太平湖,顿时颇有疑惑,操着浓浓的乡音对唐教授说:“这个太平湖很美,好像以前没有啊?”然后,慢慢地似乎想了起来,指着桥下说:“这里是秧溪河。”这时,边上的人都十分惊讶,这里早已经面貌全非,谁还能想起桥下就是秧溪河呢?现在能辨别的只有两岸的青山,过去那条清澈见底、曲曲弯弯的秧溪河早已深埋水底了。

                        中午,车队到达永丰乡政府卓村,并在这里用中餐。卓村,就是杜家村。别人在忙碌的时候,唐教授就陪着苏老说话,她们两人说的话,别人听不清,也无法能听得懂。后来吃饭的时候,唐教授告诉大家:“老师刚才看见一座塔(即青山塔)和一座桥(即希贤桥),说到她妈妈的家了。老人家的记忆力可真不得了啊!”卓村杜家是苏雪林母亲的娘家。

                        苏老自己对着众人不断地以微弱而又含混的声音喃喃而语:“这是我妈妈家。”大家听明白了这句话后,联想到在太平湖大桥她想起的秧溪河,无不惊叹她惊人的记忆力,已经七十多年了,一切都早已面貌全非,可她还仍然记得如此清楚。

                        下午一时左右,岭下苏村的乡亲早早就守候在村口,车队一到,鞭炮和欢庆的锣鼓便响彻了山村,身强力壮的几位晚辈为老奶奶准备了一对滑竿来抬她。乡亲们都围了上来,他们要仔细地看一看这个从海峡对岸回来的老长辈。苏老此时睁大着眼睛看着这些衣着简朴的乡亲,一个也不认识,在村口的桂花树下,略作停留,此时的她目光显得有些凝滞,到了故乡的激动,让她似乎陷入了极度复杂的情感之中,别人无法知道,此时此刻她在想些什么?

                        后辈们将她抬到苏氏宗祠,保存完好的苏氏宗祠,让她深感欣慰,她轻声说道:“这里没变。”这句话大家都听清楚了。她在《我幼小时的宗教环境》一文中,曾这样描绘这座古老的祠堂:“在我故乡那个地名岭下的乡村,苏氏族人聚族而居,已历数百年。村中有一座祖宗祠堂,建筑为全村之冠,祠中供奉着苏氏历代祖宗的牌位,每年冬至前名为阖族祭祖之日,牲醴极为丰盛,直到元宵过后,祭礼始告完毕。”但现在祠堂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她进入祠堂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唐教授不停地问:“老师,你累不累?歇会吧?”她低声和唐教授作了一些交谈。旁边的人都想听听她们在说些什么,但几乎没有人能听懂。

                        从祠堂出来,去右边50米处的“海宁学舍”,滑竿停在门口的桂花树下,她的手直向前动,唐教授理解了她的意思,她是想摸一摸这棵树。他们就折下几枝送给她,她紧紧地攥在手里,细细地观看,放在鼻子下闻闻……从这些细微的动作中,大家都慢慢体会了她对海宁学舍的感情。他们把她抬进了学舍,唐教授让大家离开她当年读过书的那间屋子,把门轻轻地关上,让她一个人独自享受一下她曾有过的少年时光。大家都悄悄地呆在一旁,远远地注意着老人的一举一动。她深邃的目光似乎穿透历史的尘雾追溯到遥远的过去,那小小的窗口,当年自己曾多少次透过它,遥望悠远的白云和蓝天,当年学舍门前的淙淙溪流曾给她带来多少梦幻和欢乐,还有院中的那棵紫薇,每当琴声响起,满树的红花便随声起舞,摇曳多姿,那树上结满了她对生命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随后所到的她当年和张宝龄结婚的荆乐堂,这所房子依然保存完好。她一进到这间屋子,眼睛就亮了起来,她坐在曾经的洞房里,合上了眼睛,陷入了漫漫的回想之中。唐教授让大家安静,让老人家休息一会。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老人似乎睡着了。唐教授开始贴近老人耳边说:“老师,我们走吧,好吗?”老人根本没有睡,她用足了力气说:“这是我的家,我不走了。”这句话讲得特别清楚,旁边的人也都听得清楚,都很伤感!唐教授显得很无奈,也很伤感,只好让她再沉浸一会儿。这时候,沈晖教授在外面向大家讲述了她回国、成亲以及婚姻纠葛的全部故事。又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唐教授附在她耳边说:“老师,我们回去吧,好吗?”她抬起头,吃力地说:“你走吧,这是我的家,我不走了!”说得固执又坚定。大家见此面面相觑,心情很不平静、很沉重。这时,她在离开大陆前收养的干女儿,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婆了,她凑近老人的耳边说:“妈妈,这里现在是别人的家,我们要回饭店住。”唐教授又接着说:“老师,我答应把你带过来,还要平安把你带回去,是你同意的呀!”这时,老人家没有再说什么了。大家见到湿润的眼眶,知道她此时无力表达的痛苦和心绪。时间已经超过了预先的安排,大家只好勉强地把老人抬起来,可是她仍然侧过脸,回望着这座房子,不忍离开。归葬故里

                        1999年4月21日下午3时零5分,在台南成功大学的附属医院里,了却了桑梓深情的苏雪林走完了她103岁的漫长人生旅程,一无牵挂地驾鹤西去。她六十多岁时曾在 《人生三部曲》中写了“当我老了的时候”一文。在此文中,她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我死时,要在一间光线柔和的屋子里,瓶中有花,壁上有画,平日不同居的亲人,这时候该来一两个坐守榻前,传汤送药的人,要悄声细语,蹑着脚尖来去。亲友来问候的,叫家人在外室接待,垂死的心灵,担荷不起情谊的重量,他们是应当原谅的。就这样让我徐徐化去,像晨曦里的一滴露水的蒸发,像春夜的一朵花萎自枝头,像夏夜一个梦之淡然消灭其痕迹。”唐亦男教授等人就是依据这篇文章来布置灵堂的,台湾文艺界、学术界的著名人士,台湾政坛的头面人物,像当时的副总统连战,均前往悼念,默祷哀思。

                        根据苏雪林先生生前的遗嘱,骨灰运回故乡岭下,安葬在母亲墓旁。

                        1999年8月,唐亦男教授和台湾的其他教授及专家,护送她的骨灰到达黄山区。8月21日,“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区太平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两岸六十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会这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研讨。

                        会议结束以后,两岸与会学人,分乘九辆汽车,将骨灰送到永丰乡岭下村,举行骨灰安葬仪式,并同时参观海宁学舍和苏氏宗祠。墓地位于岭下村对面斜岭下的凤形山上,墓台周围的栏杆为白色大理石,墓碑是青石,正面镌刻“苏雪林教授之墓”,背面是用隶书竖写的 “棘心不死、绿天永存”两行八个大字。墓碑旁边是一块石制匾额,上书“流芳千古”四个字。这块匾额原是从村前的牌坊上拆下来的,现在用在苏雪林的墓地,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岭下村是苏雪林成长的起点,曾经是她坚决要离去的地方,然而也是她至死爱恋的地方。1939年苏雪林在她的散文中深情写道:“我深信我的母亲常在我身边,直到我最后一日。”现在她终于在漂泊了七十多年后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了故乡。在她的一生中,母亲给她以生命和血肉,故乡则给她以灵秀和才气。

                        (摘自 《苏雪林与她的徽商家族》陈朝曙/文 安徽教育出版社)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最好的故乡是在梦里。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之初[/u]发表的内容:[/b]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QUOTE]
                          梦里的故乡最美,陈年的老酒会醉。走遍天涯的游子,心灵故土,永在梦幻中回味!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9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