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过客随思:德州发展亮点何在?》

楼主
[评论]《过客随思:德州发展亮点何在?》
《北行日志:马不停蹄--十一月十九、二十日》之二:随想篇

              过客随思:德州发展亮点何在?

                   -艾华-


  时值深秋,匆匆路过山东德州,说是待了三天,但其中有一天去了河北吴桥,实际上在德州的时间不到三十个小时。如此匆匆之行,连走马看花都说不上,刚遑论是要透彻理解、深入分析德州的经济发展走势和前景。

  记得十一月十九日当天下午抵达德州的时候,鲁西大地一片雾霭,能见度极差。德州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们特意请老天爷撒下一场大雾欢迎腾云驾雾远道而来的神仙!”

  这当然是开玩笑。笔者不是什么神仙,只是一位学工程和经济的金融从业员,因为工作和兴趣,平时比较关心时政,关心经济发展话题,并喜欢把自己的观察和心得见诸于文字,谨此而已。

  抵埠当天晚上,有机会与德州天衢工业园的朱书记、郑主任和德州文联的刘主席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大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十分坦率和真诚,大家的兴趣共同点: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快德州发展步伐。

  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德州2005年GDP可望超过700亿元(人民币),但城市综合实力在山东仅居第八位。当鲁东和胶东半岛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当大家都在谈论着跨越式发展模式的时候,当两个月前费翔、周华健、张惠妹、张明敏等海外歌手带着他们的歌声和时尚文化风靡本地歌迷的时候,德州人的焦急和忧虑是可以理解的。有关这一点,主人在客人面前虽然没有显露出来,笔者还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是的,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哪怕大家都在进步,跨越式前进和平稳迈进有着巨大的差异。不是有句成语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吗?当别人都在腾飞的时候,蜗牛般的爬行虽然也是前进,却是现实意义中的落伍。

  作为过客,笔者没可能对德州的经济结构进行纵深的剖析和把脉,在此仅作一些表面的观察,提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为德州经济发展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和参照系。

  进入齐鲁大地前,德州朋友向笔者提供了一些和这个城市有关的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来自《大众论坛》的一位学者综合了德州各方面的情况,总结归纳出德州的六大优势:区位、资源、产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这位学者引用德州各方面的数据,试图彰显它的优势,为它未来的发展造势。作者引用的数字详实,分析慎密,立论严谨,作为对外宣传,鼓舞士气,提升德州的公众形象,这是一份很好的文宣杰作。但是作为吸引投资者的“饵”,笔者以为还可以做得更好。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有二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德州的发展有两条路可循,一条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传统发展模式(organic growth),另一条是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inorganic or leaping-forward growth)。第二个假设是德州人选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如果我是一名德州的潜在投资者,不管我代表的是内资还是外资,我会问一个问题:德州发展的亮点何在!?

  什么是亮点?笔者给亮点下的定义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硬的亮点“与生俱来”,别人难以翻版抄录;软的亮点是后天的、动态的、短暂的。

  前述某山东学者所提出德州经济发展的六大优势,其中资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四项笔者认为都属于德州的弱势亮点,也就是说,相对于周边地区的其他城市,这些优势没有独特性,不占绝对优势,是属于“人有我有”的优势(me-too strengths),充其量是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是可替代的。试看:

  资源--(1)可待开发土地。在国有土地资源部大声疾呼国土资源流失与日俱增的今天,大家还在竞相兜售自己的土地资源,属于“人有我有”类;(2)电力资源充足。软亮点,经济一旦发展起来,这个优势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消失;(3)石油资源。胜利油田是德州的硬亮点,但也会有消失的一天!(4)50万“富余”劳动力。富余与否,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属于软亮点。

  农业--作为山东的粮食、畜牧和棉花生产基地,属于“人有我有”的软优势。

  基础设施--“人有我有”的软优势。笔者在德州忽悠的三天里,有一点印象良好的是这里的路面交通畅顺,没有遇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常见的交通拥挤不堪的路况,生活质量不错。当然这只是一位匆匆过客的观察,有失偏颇之处也未可料。纵然如此,也属于短暂的、可替代的软亮点而已。

  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为了吸引外资,各出奇谋奇招,其中也不乏个别地方牺牲自身利益、降低投资门槛以达到招商引资的报道。所以,这条只能算是“人有我有”。

  德州的真正亮点在它的区位优势,在它的历史文化渊源。

  要明白德州的区位优势,只需打开地图。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靠省会济南,东连胶东半岛沿海城市,西接山西能源基地,处在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京九”经济开发带之中,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特性。

  交通方面,德州有“九达天衢”之誉,是“神京门户”,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仅需两个小时就到天津海港,三小时就到北京。

  在某种意义上,德州的“九达天衢”可以类比华中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所缺者,机场。但德州离济南国际空港也仅仅是一小时之遥,可以部分弥补此一缺点。

  再来看历史文化。

  德州的历史上溯到五千年的大禹治水时期。德州辖下的禹城,相传大禹在此率众治水而得名,设城于唐朝天宝元年。而今,禹城是一个人口50万的行政市,土地面积有990平方公里。据说城内的具丘山是大禹治水时率五百壮士担土筑成,大禹登高察看水势,疏导了徒骇河,根治了禹城大地的水患。

  也有史载把大禹治水定点在今山西河津县龙门山一带,黄河中游到了龙门山,去路被堵,常常溢出河道,频闹水灾。后来禹治水来到龙门山,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从此畅通无阻。

  不管大禹治水的确切地点何在,大禹治水蕴育了黄河流域炎黄子孙文化摇篮则是不争的史实。为此,大禹更留下了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的动人故事。

  德州辖下的齐河县就在黄河边上,和济南遥河相望。可以说,德州和黄河休戚与共,和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源远流长。

  老祖宗对德州是厚爱有加的,给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像禹王亭遗址、乐陵五里冢遗址、苏禄东王墓和神头汉墓群等,而重要的石刻、碑碣如北魏高氏碑、东方朔画赞碑、龙门石刻等,还有“董子读书台”、“颜子碑”等,又无不显示了德州历史的久远。

  和德州朋友交流过程中,文联的刘主席提出了“运河文化”这个概念来涵盖德州的文化遗产,笔者为之击掌。

  可以说,德州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德州的“运河文化”品牌,他人难以替代。

  是的,独一无二,他人难以替代。

  德州的“领头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自己的亮点因势利导,发扬光大,迸发出新的火花,激活出庞大的经济动力,盘活不同经济食物链间的流通,促成本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谨提一些和这个话题有关的问题抛砖引玉:

  有什么不是“人有我有”、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区亮点优势的产业?

  美国的UPS货运公司选择了在广州白云机场建立它在亚太地区的货运集散总汇点(hub),作为借鉴,德州应该如何打响它的物流牌?
  又如何牵动物流食物链所能带动起来的上下游商机?

  其次,如何突破狭窄的地域观念,和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携手打好“运河文化”牌,达致旅游业方面跨区域更紧密无间的合作?
  又如何充分挖掘出本地区的文化力量,让这股力量通过他们的笔杆子,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运河文化”注入新的人文元素,创造新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提升旅客欣赏品味,制造消费者的“出门冲动”效应?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笔者是次北行路过湖南郴州,和当地朋友谈起经济发展,当中便有人提出要在郴州搞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乐场的构思。连郴州这样历史渊源相对单薄的“南蛮”边陲小城都有如此雄心壮志,笔者相信,地处中原心脏地带、身挟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德州,一定可以打响“运河文化”这块牌。

  笔者以为,一旦德州物流和文化这两个主旋律吹响,像空调生产、太阳能、德州扒鸡这些名优品牌--德州的软亮点--他们所掀动起来的上下游经济食物链,自然就会大放异彩。

  匆匆路过德州,带回了美好的回忆。无以回报,谨就它的发展谬议几句。走马看花,不着边际,莫过于此。德州朋友洪量海涵!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二日 香港)

【鸣谢】德州天衢工业园管委会朱冬松副书记、郑志永副主任和德州文联刘泽喜主席,和他们的讨论激发了笔者的思考和随思笔记;冯新华、孟宪华,他们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大量山东德州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和数据。
1楼
艾华兄论述精到,不愧为专家。
2楼
艾兄博学多才,所谓大隐隐于市也!秋水叹服!
3楼
哎哎,这大管家的确是什么都操心啊^_^却也让人佩服滴五体投地了^_^
4楼
艾兄见解独到深刻,可谓高屋建瓴!象这样的分析,德州本地人是做不出的。只有跳出德州看德州,才能看透德州的优势和不足!
5楼
偶到一个城市就是忙碌,空洞。
佩服艾哥哥。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