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文] 给韩小蕙的信

楼主
[随笔、杂文] 给韩小蕙的信


小蕙:
     我给你的上封信是2009年12月30日写的。那时我其实已收到了你寄来的《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我没跟你说收到书了,我想保持心境的清静,认真读那书。我读得慢,一般近三十万的字数,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读得完,或者说,好多这大的书我读不完。这回我要清静,是因为我收到书时看了“自序”和目录,我欣喜有一本可以读完的好书了。你知道我是初入门者,对几十年来中国文坛的发展陌生,许多好作品没读过,不了解中国文坛的思考。偶尔读过一些,视域狭窄,不容易见到领风骚的佳作;见到了一些热得很的名作,又不一定对口味,但它就是“热得很”,从而怀疑自己,感到自己的陈腐与落伍了。关于写作,我也有一点想法,我需要明晰它,往往自己没把握,得仰仗师友的帮助。你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教科书。
     书中“自序”开头就说:“‘为别人作想’,是我从小就接受到的家族教育。”我看到这句话即生敬意;书末《想把每一句都写好》里说:“我更不幸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作者虎虎生风的形象,逼人的、古道热肠的英气贯穿全书。(看来说真话,说直话,也能塑造形象,虽然没用小说家的技巧)。通读诸篇,到处看到一个对中国散文事业充满使命感的、自觉承担的、高擎精神品格旗帜的苦斗士。这很鲜明,一点模糊都没有。
     书中多处看到的对前辈的崇仰,对同辈成就的歌颂、对后进的关怀,这是只有对某种事业单纯热爱的人才能有的资质。单纯!这是尤其重要的。
     许多关于散文如何发展的观点,对我都有帮助,但我印象最深的,或许永不会忘记的,是在“散文首先是一种精神品格”的提法下的你所倡导的为文宗旨。你并没有菲薄相当流行的“小哲理、小感情、小才气、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小儿小女、小情小景”,但你很明确地更关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背景的大境界。我们之所以重视我们的朋友刘荒田的散文创作,恐怕就是因为他的创作每篇形制虽不大,却都小中见大,不是软绵绵的儿女情。
     不过我还是担心你所倡导的精神曲高和寡,要想取代当前的盛世现象怕要费大力气(盛世才盛行靡靡之音及《峄山刻石》之类的文风)。还有,刊物除不得不服从种种限制外,为自身生存着想,也不得不迁就顾客。文坛领导者也会有种种考虑,他们所需热捧的所需淡化的心中都有一个谱。可见你的奋斗必艰苦。但有人振臂一呼总好过人人随波逐流,在你这样的作家群的长期努力下,强键的文学气象,庶几有一天会随着国家的兴旺而映照中华大地。
    “美文虽然不能说就是散文,可散文却非是美文不可”,散文“要有华美的文采表达”,这样的强调,能巩固我原有的认识。写作有“无中生有”与“有中生无”,我喜欢“有中生无”。“无中生有”,那“无”是人物、故事的虚构,“有”是作家创造的艺术真实,小说就这样写;“有中生无”,那“有”是人物、事件的实在,“无”是作家在实在人物、事件中发掘出的美,散文就这样写。它们又相互融通,小说的“有”与散文的“无”相互融通,都是作家的创造。这种融通是怎样的?你举过《追忆似水年华》的例子,还有,“已成为公认的90年代散文经典之作”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韩少功先生就撰文说《我与地坛》显示了该年度小说创作的丰收”, 大致说清这种融通的意思。
      你在《90年代散文的八个问题》中首先讨论了“真实与虚构”,明白宣称“散文不但应该,而且当然允许‘虚构’,剪裁其实已经就是在进行‘虚构’了。”后面还有好长一段精彩论述。说老实话,这是最困惑我的问题。我一直这样认为,只写出人物、事件社会的、自然的真实而不去发现、挖掘潜伏其中的美感与诗意,要文学家做什么!读到你的观点,坚定了我的认识。现在摄影技术越来越先进了,我们并不抛弃画家。若有画家追求“真实”,画人画物跟照片一样,不透视描摹对象的内在美,不去精神层面上用力,画家会有饭吃?
   “ 人物、事件的历史真实”就是上面说的“有”,“ 潜伏其中的美感与诗意”,没有作家的劳动人们就看不到,就是上面说的“无”。这“无”便是“虚构”,在各类文字产品中,“虚构”是文学的特权。对散文作家来说,“虚构”是最为艰难的劳动。除非说散文不是文学,若承认她是文学,就不该放弃她拥有的特权。当然,散文的“虚构”不同于小说的虚构,散文的“虚构”是从“有”生发开去,小说却是从虚构中走向“比真还真”( 《太阳对着散文微笑》P72)。
     关于“质量和数量”,多数人是重质的,你也是重质的。就一篇作品的优劣来讲,诚然与数量没有关系,但对一位作家来说,一定的数量很重要。只有写作是他的生存状态的人才有资格称作家,偶尔为之的人,那一点点文字再好,只能说明他有成为作家的潜质,但还不是作家。要是沈从文只有《边城》,朱自清只有《荷塘月色》,只怕连《边城》《荷塘月色》也不为人知了。
     你书中列举的大量作家的作品我多没有学习过,只有幸读过冯秋子的《圣山下》。她的作品有土地、有同胞,有对情感原发地的眷恋,宗教情怀洋溢字里行间,读起来觉得厚实有分量。她一句“我跳舞,因为我悲伤”,已使人沉吟再三。这样的作品,难怪你推崇。
     偶尔看过一些男作家的东西(如今我读书都是“偶尔”),总觉得聪敏机智,多了些调皮与轻浅;而我看到的女作家,守拙不露,多了些庄严与神圣。

     这是我读《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后的一点心得,要不是你平和,我是不会说的。因为我还不够格说这些事。前面已经说了,“我是初入门者”。既然是在闲扯就随便扯,佛门中人出家后的年龄叫“僧腊”,七十岁出家,七十一岁的“僧腊”是一岁,他的“世腊”才是七十一岁。参照我佛规定,依我的“写腊”计,还没出幼儿园。

     还有一件我高兴的事,不知不觉地,怎么一个星期就读完了27万字。以后我要多读点书,不要“偶尔”。

祝好!

                                                        陈善壎
                                                          2010-1-4
      
      
     
     
1楼
不知先生写给的是不是主编<永久的悔>散文集的韩小惠? 我很欣赏她的审美.

“美文虽然不能说就是散文,可散文却非是美文不可”,散文“要有华美的文采表达”.

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因此看见“散文”二字就肃然起敬,不过也有不少觉着悔的起敬。先生平实而有思想,有见解的文字,我每篇必学。谢。
2楼
    写不出东西,拿信件充数,只为表达我对在美华快乐交流、认真写作的朋友们的敬意,表达我对为美华的建设付出精力的诸位版主的敬意;并特别向我尊敬的李国参、邓治、
风中秋叶、荒田、文刀、小土豆、冰云诸兄致以诚挚的敬礼!非常感谢你们包涵我少上作品、少有跟帖。

     谢谢心之初,问候您!就是你说的那位散文家。
3楼
“画人画物跟照片一样,不透视描摹对象的内在美”——呵呵,好的摄影作品亦“透视描摹对象的内在美”。

欣赏陈先生的好文章!
4楼
陈大哥,新年好。
5楼
小土豆真是孤陋寡闻, 还没有看过韩老师的著作…惭愧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